12个月平均工资经济补偿
劳动法十二个月平均工资解释是经济补偿金12个月平均工资经济补偿 的计发标准应当以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前劳动者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性收入来计算。而工资性收入应当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
但不应包括住房补贴和手机通讯费12个月平均工资经济补偿 ,因为住房补贴是提供给员工的福利而不是应得的工资性收入。
而手机通讯费未以津贴的形式发放给职工12个月平均工资经济补偿 ,而是按规定予以报销的12个月平均工资经济补偿 ,这说明单位没有它列入工资支付总额。同时12个月平均工资经济补偿 ,经济补偿金应当以职工实际工资性收入为计算标准,而不应以应发工资为准,即扣除社会保险金、公积金、税收之后的所得。
劳动法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经济补偿金前12个月平均工资怎么算赔偿金按照12月的平均工资是按照一年度的平均工资进行计算。但是该工资指的是交税之前的12个月平均工资经济补偿 ,也就是在扣除12个月平均工资经济补偿 了社会保险公积金及个人所得税以前的工资。这样计算对于用人单位以及劳动者来说都是比较公平的12个月平均工资经济补偿 ,或者也可以双方私下进行协议,双方互相商量出来的数据,只要是双方意见一致的情况下都是可以的。
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如何计算标准按中国现行统计方式,平均工资与每个人自己拿到12个月平均工资经济补偿 的工资或工资单上的工资是有差别的。那么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要如何计算呢?下面12个月平均工资经济补偿 我就为大家解开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计算 方法 ,希望能帮到你。
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计算方法
在劳动纠纷的处理中,涉及到最多的就是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的问题。这两金的计算都是以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作为基数的,对于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理解的不同,计算的结果也大为不同。
案例12个月平均工资经济补偿 :一员工因长期疾病休假一年,工资标准为最低工资的80%。医疗期结束后,到公司上班。由于并未痊愈,不能胜任公司的工作,经协商双方准备解除劳动关系。对于补偿中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双方发生争执。
以上案例,在《 劳动合同 法》实施前后,处理结果会截然不同。实施前应当按照公司月平均工资来计算,实施后应当按照本人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计算,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合同法》实施前,按《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六条规定: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第十一条规定:本办法中经济补偿金的工资计算标准是指企业正常生产情况下劳动者解除合同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用人单位依据本办法第六条、第八条、第九条解除劳动合同时,劳动者的月平均工资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按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标准支付。按照以上规定,由于在病假期间发放工资为最低工资的80%,显然低于用人单位的平均工资,案例中应当以用人单位的
平均工资作为计算经济补偿金的基数。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按《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三款规定: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劳动者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按照新法的规定,病假工资是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所以案例中用人单位应当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基数来计算经济补偿金。
此外,计算月工资时应当按照应得工资计算,而不是实得工资。应得工资包括已经发放的实得工资,还包括未发放的工资部分。即便工资已经全部发放,应得工资还应当加上用人单位代为扣除的社会 保险 个人缴纳部分、个人所得税、工会会费、党费等。所以,在计算应得工资时,要以最后实得工资加上以上项目,才是应得工资。
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的衡量标准
在工资问题上,老百姓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平均”二字。从纯理论的角度考虑,用“平均数”来表达居民财富水平的变化是必要的,也是可取的。但是,如果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现状相结合,那么,“平均数”很有可能难以客观反映社会现状、反映群众的真实生活水平。
在一个社会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度里,衡量这个国家老百姓生活水平高低、财富增长快慢的立足点,应放在社会的“工资短板”方面,即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以下及社会贫困线以下两个层面。
首先,要看这两个层面人群的变化。分析一下,这两个层面聚集的人群是增加12个月平均工资经济补偿 了还是减少了,如果增加了,就意味着社会贫富差距在进一步拉大,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现象在进一步扩大,社会矛盾也有可能在进一步积累,就必须采取强有力的 措施 ,控制这种现象的恶化。如果减少了,说明现状在得到改善,可以继续按照这样的目标发展。
第二,这两个层面群众收入的增减变化。在“平均数”之外,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线以下的人群收入增长了多少?在贫困线以下的人群收入又增长了多少?如果这两个层面人群的收入增长水平低于或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那么,说明社会贫富差距在继续加大,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没有效果或效果有限,必须调整政策策略。
第三,这两个层面的变化趋势。一方面,看这两个层面人群的变化趋势,是在向着多的方面发展还是向着少的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看这两个层面收入的变化趋势,是在持续增长、增长幅度超过社会平均水平,还是其12个月平均工资经济补偿 他现象。通过对趋势的分析、了解和掌握,继而作出科学的判断与决策。当然,分析社会的“工资短板”,也可以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等多个方面入手,但是,从收入人群入手可能是最现实、最迫切、最必要的。只有将这一短板的问题解决好,提高公民财政性收入的目标才不至于变成一句空话。
我们说,如果在社会财富严重缺乏、老百姓普遍贫穷的情况下,用“平均数”来反映社会财富的增加、老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都有较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是,当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下,如果再用“平均数”这个概念,就很难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了。这里的“平均”,更多的可能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标志,而非社会收入水平提高的表现。
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的主要问题
机关工作人员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得到的实惠是最高的,反应的是过去的下海潮何以变为今天的进机关潮。
由此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在全球金融危机阴影挥之不去,失业问题日益突出敏感的今天,旱涝保收的机关工作更让全社会为之眼热、心动,实在不是一件能让人高兴起来的事情。机关平均工资最高的负效应显而易见,应当引起警惕。
为什么新劳动法只赔偿12个月的工资啊补偿金12年12个月平均工资经济补偿 的期限12个月平均工资经济补偿 ,只是针对月工资高于当地职工月工资3倍的人员,才有年限限定。
法律分析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对于经济补偿金,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不满12个月按照实际月数计算)的月平均应得工资高于上一年度单位所在市的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那么经济补偿年限不超过12个月,并且经济补偿金基数为上一年度单位所在市的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这个限制是针对高工资人群的。对于大多数普通收入的人群,如果劳动者月薪水低于当地上年度社平薪水3倍的,则经济补偿年限是没有12年限制的(即经济补偿金没有12个月限制)。如果劳动者月薪水低于当地上年度社平薪水3倍的,每干满一年给1月工资的补偿来计算,即n。如果是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话,需要给2倍的工资,即2n。经济补偿金是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给予劳动者的经济补偿。经济补偿金是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用人单位依法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的经济上的补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经济补偿金中前12个月平均工资,包含加班费吗?这在法律上没有明确12个月平均工资经济补偿 ,主要在用人单位掌握。如果是少量的可以不剔除加班费12个月平均工资经济补偿 ,如果是数额较大会剔除加班费,一般是不计算加班费的。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第二十七条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劳动者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
案例:
陈某于2012年9月1日进入上海某网络科技公司工作,双方签订12个月平均工资经济补偿 了2年的劳动合同。由于工作性质原因,陈某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存在加班情况。公司均按法律规定支付加班工资。2014年8月31日双方劳动合同到期,公司决定不与陈某续签劳动合同,并支付陈某两个月的经济补偿金。陈某对于公司在补偿金计算中剔除加班费存在异议,与公司交涉无果后,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公司足额发放经济补偿金。
争议焦点:
本案的焦点为:经济补偿金的基数如何确定?
陈某认为:经济补偿金基数应当将其劳动合同终止前12个月的所有工资性收入计算在内,包括加班工资。
公司方认为:公司方在计算陈某的经济补偿金基数时按其劳动合同终止前12个月的所有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计算,但不计入加班费,符合法律规定。
裁判结果: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审理后认为:合同到期后用人单位不与陈某续签劳动合同,致使双方劳动合同终止,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支付劳动合同终止的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已根据法律规定支付陈某两个月的经济补偿金,现陈某要求用人单位计算经济补偿金基数时应将加班工资计算在内,补足经济补偿金的请求于法无据,不予支持。
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依据是什么围绕着书面12个月平均工资经济补偿 的 劳动合同 衍生出来的一些 劳动关系 的责任和义务都是受法律保护的12个月平均工资经济补偿 ,尤其是 解除劳动合同 的时候涉及到的经济赔偿问题是职工自己不能忽略的。其实在 劳动合同法 当中提到12个月平均工资经济补偿 了解除劳动合同的时候前12个月的平均 工资 的这种说法。可能有些职工对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也不是特别的清楚。 一、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依据是什么? 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12个月平均工资经济补偿 ,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劳动者在劳动 合同解除 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 最低工资标准 的12个月平均工资经济补偿 ,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劳动者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二、员工离职有哪些注意事项? 签 离职协议 时细节问题处理 1、在协议中明确谁申请提出 解除劳动关系 根据法律规定,如果是员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不用支付 经济补偿金 ;而如果是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则需要向员工支付一年一个月标准的经济补偿金。 2、经济补偿金问题处理 如果涉及到经济补偿金的,根据《最高院关于劳动合同法的司法解释三》第十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解除或者 终止劳动合同 办理相关手续、支付工资报酬、 加班费 、经济补偿或者 赔偿金 等达成的协议,不违反法律、行政 法规 的强制性规定,且不存在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情形的,应当认定有效。所以,只要双方能关于经济补偿金达成一致,不是按法律规定的标准履行的,也可认为有效。 3、补偿项目项目处理 协议中最好能罗列全部的补偿项目,或者有“包括但不限于”以及“以后再无其他争议”等表述,以便一次性全部解决。 4、通知手续需到位 关于通知手续的到位,最主要在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情形,包括 合同到期不续签 、员工违纪解除,特别是不辞而别的情形。 这是我国劳动合同法当中针对解除劳动合同的时候,公司应该补偿的经济标准一般都是按照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进行计算,其中提到如果职工在公司工作的时间并没有满一年,按照职工本人在公司工作的月数来计算平均工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