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日本借口朝鲜东学党起义,大举派兵入朝,朝鲜政府向中国政府求助,清政府也派出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了数千兵力赶到朝鲜半岛,结果还没开打,起义就平息了。但是,跟日本的战争在8月1日正式爆发了。中途经历了平壤战役、黄海海战等战役,虽说清军都是战败告终,但日军也是损失惨重。谁知李鸿章最后将他的北洋舰队收于威海卫。最后,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旅顺屠杀,日军将旅顺数万百姓杀掉。
1895年,清政府承认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这条约使得日本进一步壮大,同时极大的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真正原因除了领土的扩张,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经济的稳定,转嫁危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是指公元1900年8月14日(清光绪26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奥(指奥匈帝国)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入侵中国所引发的战争。派遣的联合远征军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增至约5万人。八国联军的行动,直接造成义和团的消灭,以及京津一带清军的溃败,迫使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陕西西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最终清廷与包含派兵八国在内的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 赔款最多,签订国家最多,并丧失多项主权。影响所及,清帝国内部及远东(满洲平原)之权力平衡,亦受重大冲击,间接导致清廷衰落、俄日冲突升级等变化。八国联军侵华的真正原因就是要彻底灭亡中国的抵抗力量,瓜分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联军进犯:
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外国列强多次胁迫清政府予以镇压。1900年4月,义和团刚在北京近郊发展起来,俄国公使就提出镇压。美、英、法、德各国公使也奉本国政府密令,联合照会清政府“剿除义和团”,并将舰队聚集大沽口进行威胁。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清军士兵参加义和团,以端王载漪为首的排外势力在清政府内占据上风。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无法控制形势,总理衙门也“无力说服朝廷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便策划直接出兵干涉。5月28日,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国在各国驻华公使会议上正式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调兵入北京。5月30日至6月2日,八国的海军陆战队400多人,陆续由天津乘火车开到北京,进驻东交民巷。随后,各国继续向中国增兵,各国军舰24艘集结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侵略军达2000余人。6月6日前后,八国联合侵华政策相继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
八国侵略军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残绝人寰。连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也供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义和团运动发生后,列强各国都乘机对中国出兵,进行大肆掠夺。消息传到俄国,沙皇政府认为是侵略中国的大好机会,除积极参加八国联军之外,1900年7月16日,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居住在海兰泡的数千名中国人几乎全部被俄军惨杀,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17-21日,俄国侵略军又先后将江东六十四屯居民万余人赶至黑龙江边枪杀或用斧头砍死,剩下的被赶入黑龙江淹死,只有极少人泅水得生。8月28日,俄国军队占领齐齐哈尔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9月22日,占领吉林,28日,占领辽阳;10月1日,进入盛京(沈阳)。俄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1900年11月,俄国胁迫奉天将军增祺签订《奉天交地暂且章程》,企图把军事占领合法化。俄军利用军事占领的机会,大肆掠夺中国东北的金矿、煤矿和森林资源。
1900年6月10日,外国侵略军2000多人在西摩尔率领下,由天津向北京进攻,沿途遭到义和团民众的抵抗。11日,义和团与侵略军在落垡车站附近展开白刃战。18日,义和团将进犯廊坊车站的侵略军包围起来,发动攻击,打死打伤侵略军数十人。19日,西摩尔败走天津,途中遭到民众堵截,死伤400人。22日,狼狈退到天津西沽。6月17日,另一支侵略军在大沽登陆,进犯天津,一路处处挨打,直到23日才窃据老龙头车站(现天津车站),并和在西沽的侵略军会合,到达天津租界,向天津城发动进攻。7月6日起,天津战事激烈,张德成领导义和团众在紫竹林与侵略军血战三昼夜。14日,天津失陷。
侵略军向北京进犯以及大沽炮台被攻占的消息传到北京,激起民众的无比愤怒。民众先后将在京挑衅杀人的日本使馆书记生杉山彬和德国公使克林德处死。6月15日到20日,先后向西什库的外国教堂及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起猛烈的攻击,狠狠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表面上向列强各国“宣战”,暗地里却破坏义和团运动,向侵略军妥协投降。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后,清政府8月7日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正式向外国列强乞和。列强各国本想武力瓜分中国,在中国人民的反抗下,没能得逞;同时,各国各有打算,互不相让,矛盾重重,使得它们需要继续利用和维护清政府,通过清政府间接统治中国。
1900年12月,列强各国(除了出兵的八国外,又加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三国)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签字。《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惩办“得罪”列强的官员;派亲王、大臣到德国、日本赔罪;清政府明令禁止中国人建立和参加抵抗侵略军的各种组织;赔款4亿5000万两白银,分39年付清,本息9亿8000万两白银;在北京东交民巷一带设使馆区,各国可在使馆区驻兵,中国人不准在区内居住;平毁大沽炮台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的炮台;各国可以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和导火线甲午中日战争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日本明治维新对外扩张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八国联军侵华根本原因:帝后之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导致清政府内部不安定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太后与皇帝意见不同,但列强支持皇帝新政,太后便利用义和团对洋人打砸抢烧,列强抗议,太后对13国宣战,拉开战争帷幕。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相距多少年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是1900年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两者相距6年。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比甲午战争:中方有老式的自制大口径单发装填黑火药弹步枪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主要使用的还是冷兵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刀、矛、弓箭等,海军士兵有少量英制7.7毫米德制7.92毫米现代手动步枪、英制马克辛11.43毫米德制7.92毫米水冷重机枪。
日本全面使用大口径单发装填黑火药弹步枪。
八国联军侵华:中方还是甲午战争时的武器,只是进口武器的比例略微增多。
日本:与甲午战争时基本相同
英国:霍菲尔德7.7毫米步枪,马克辛水冷重机枪
法国:7。5毫米步枪,马克辛重机枪,哈奇开斯重机枪
德国:毛瑟7.92毫米步枪,马克辛重机枪
美国:春田1871年式11.43毫米步枪,马克辛重机枪
奥匈帝国:枪与德国差不多,弹药完全相同
沙俄:摩辛纳甘7.62毫米步枪,马克辛重机枪
意大利:6.5毫米步枪,马克辛重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