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送达如何通知被告_公告送达之后怎么走程序
农民工触电成植物人 八年维权路见证司法正义
一、20岁农民工命悬一线
2025年春节刚过,19岁的李某鹏从农村老家来到烟台打工。这个年轻人家里条件不好,父母都是农民,母亲还长期生病。他跟着几个老乡在建筑工地干活,想给家里多挣点钱。
7月25日,包工头林某带着他们去部队干休所刷外墙。8月3日上午11点,李某鹏在移动吊篮时,钢丝绳碰到了裸露的电线。380伏电流瞬间将他击倒,工友们赶忙切断电源救人。当时李某鹏已经没了呼吸,瞳孔都散大了。送到医院抢救37分钟后,他的心脏才恢复跳动,但大脑受到严重损伤,医生当场开出了病危通知书。
辗转徐州、枣庄、微山多家医院治疗后,专家们给出相同结论:电击造成脑细胞不可逆损伤,李某鹏成了植物人。经县级司法鉴定,他的伤残等级被定为最严重的一级伤残。
二、破碎家庭遭遇维权困境
为了治病,李家不仅花光积蓄,还欠下十几万外债。2025年8月,他们东拼西凑了5000元请律师起诉。可法院要求先交1.3万元受理费,这个数字让李家犯了难。他们只能把索赔金额压到13900元,刚好不用交受理费。
此时李家已陷入绝境:母亲要吃药,儿子要治疗,家里连饭都快吃不上了。正常诉讼程序需要多次往返烟台,光路费都负担不起。看着病床上的儿子,老两口只能以泪洗面。
三、法律援助照亮希望之路
转机出现在2025年11月。微山县法律援助中心得知情况后,立即启动救助程序。中心主任亲自跑现场取证,联系医学专家做鉴定。考虑到诉讼地在烟台,他们联系烟台法援中心接力办理。
烟台法援中心派出两位资深律师接手案件。律师们做了三件关键事:把索赔金额提高到40万元、申请免交诉讼费、追加干休所为被告。法院很快批准这些请求,解开了李家没钱打官司的死结。
四、六年诉讼揭开事故真相
庭审过程异常艰难。包工头林某和干休所互相推诿,都说自己不是雇主。干休所更提出"不能同时告两个被告"的辩解。2025年11月一审判决时,法院要求李家先撤掉对林某的起诉,只判干休所赔偿20万元。
这个结果存在明显问题。干休所违规发包给无资质的包工头,本应承担连带责任。律师团队没有放弃,坚持上诉。2025年案件发回重审,法院终于同意追加林某为共同被告。
经过三次开庭,律师当庭戳穿干休所找来的假证人。这些证人本想证明干休所清白,却在质询中说出真相:干休所明知林某没有施工资质,还把工程违规发包。2025年8月,法院改判林某赔偿20万元,干休所承担连带责任。
五、八年抗争终获公正判决
干休所再次上诉时,林某已经跑路失踪。2025年2月,烟台中院在被告缺席情况下作出终审判决:维持原判,干休所必须连带赔偿。至此,这场持续四年的诉讼画上句号。
案件揭示两个重要问题:农民工务工普遍不签合同,出事时维权困难;发包方违规操作必须担责。李某鹏案能胜诉,全靠法律援助制度支撑。政府免收律师费、缓交诉讼费,两地法援机构跨区协作,最终为这个破碎家庭讨回公道。
如今再看这个案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务工人员要签劳动合同,警示用工单位要规范操作,更彰显了司法援助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作用。每份判决书背后,都是无数法律工作者为公平正义付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