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肇事逃逸如何定责_驾驶机动车肇事逃逸
肇事逃逸认定全解析:怎样才算逃跑?
一、什么是肇事逃逸?
按照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肇事逃逸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驾驶员为了躲避法律责任,自己开车离开现场或者扔下车辆逃跑的行为。这种情况在实际生活中很常见,但具体如何认定存在不少需要注意的细节。
二、逃逸行为的三个必要条件
认定肇事逃逸必须同时满足三个关键条件。第一,当事人自己清楚发生了事故。驾驶员在逃跑时必须要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如果当事人根本没意识到撞到人或车,这种情况不能算逃逸。
第二,逃跑目的是逃避责任。大多数逃逸者都是想逃避赔偿和处罚,但也存在特殊情况。比如有人因为害怕被受害者家属殴打而暂时离开,事后主动联系交警或单位负责人,这种情况需要区别对待。
第三,存在实际逃跑行为。这里要注意两个要点:一是离开事故现场,二是不向交警部门报告。有人觉得必须是从事故现场逃跑才算,但实际处理中会把"不报警"和"逃跑"结合起来判断。
三、当事人逃跑时的心理状态
判断逃逸行为时,当事人的主观想法非常关键。虽然交通事故本身属于过失行为,但逃跑这个动作却是故意的。驾驶员必须在明确知道发生事故的前提下,故意选择逃离现场,这两个心理要素缺一不可。
这里要特别注意,有些人撞车后因为惊慌害怕而逃跑,虽然主观恶性较小,但只要存在故意逃逸的事实,仍然要承担相应责任。法律不会因为当事人害怕就免除处罚,但会在具体量刑时考虑这些因素。
四、法律如何判断逃跑行为
判断是否构成逃逸,要看当事人之前的行为是否违法。如果驾驶员原本没有违反交通规则,或者违规行为与事故无关,这时候即便逃跑也不构成犯罪。比如正常行驶被后车追尾,前车驾驶员因为害怕离开现场,这种情况就不会被认定为肇事逃逸。
具体来说,需要同时满足五个条件:存在交通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导致事故发生、承担主要责任、造成严重后果、有逃跑行为。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按逃逸罪处理。
五、逃跑后躲藏算不算逃逸
很多人以为只有当场逃跑才算逃逸,其实这种理解不准确。有人事故后先送伤者去医院,或者在交警到场前偷偷溜走,这些都属于逃逸行为。法律关注的是当事人是否逃避责任,而不是逃跑的具体时间地点。
有些法律专家提出,应该给肇事者改过自新的机会。他们认为交通事故多属过失犯罪,当事人主观恶性不大,建议把逃逸认定范围缩小到事故现场。但现行法律规定,只要是为逃避责任而离开,不管什么时候逃跑都要受罚。
现实案例中常见这些情况:撞车后假装路人离开、送医后消失、在交警队做笔录时逃跑。这些都会构成逃逸,面临更严重的处罚。现在每天都会发生多起逃逸案件,虽然法律规定明确,但实际认定时仍存在取证困难等问题。
遇到交通事故时,最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停车报警,保护现场救助伤者。逃跑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加重处罚。如果对法律条款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法律人士,了解最新规定和司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