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员工追偿的账务处理
企业根据劳动部关于《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向员工追偿的账务处理 的经济补偿办法》规定支付给职工向员工追偿的账务处理 的经济补偿金向员工追偿的账务处理 ,可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而对于公司付给员工的经济补偿金向员工追偿的账务处理 ,可以有以下两种情况考虑:
1、确认因辞退福利产生的预计负债时
借:管理费用
未确认融资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
2、各期支付辞退福利款项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
贷:银行存款
同时:
借:财务费用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扩展资料: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应当分期计入利息费用的未确认融资费用。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未确认融资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未确认融资费用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购入有关资产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价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向员工追偿的账务处理 ,应按购买价款的现值,借记“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研发支出”等科目,按应支付的金额,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本科目。
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当期的利息费用,借记“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
(二)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赁期开始日,按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加上初始直接费用)。
借记“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科目,按最低租赁付款额,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按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本科目。
采用实际利率法分期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借记“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余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未确认融资费用
公司支付员工赔偿金财务如何处理?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的规定向员工追偿的账务处理 ,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给予补偿的建议,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同时计入当期损益。即一是企业已经制定正式的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提出自愿裁减建议,并即将实施。该计划或建议应当包括拟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的职工所在部门、职位及数量。根据有关规定按工作类别或职工确定的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补偿金额。拟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的时间。二是企业不能单方面撤回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建议。
会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对于满足负债确认条件的所有辞退福利,不管是哪个部门的,借方均应当计入管理费用,不计入资产成本,这里的思路不再是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贷方是应付职工薪酬,从性质上说,这里的应付职工薪酬应当是准则中所说的预计负债,但是会计处理应该通过“应付职工薪酬”。
实质性辞退工作在一年内完成,但补偿款项超过一年支付的辞退福利计划,企业应当选择恰当的折现率,以折现后的金额计量应计入当期管理费用的辞退福利金额,该项金额与实际应支付的辞退福利之间的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在以后各期实际支付辞退福利款项时,计入财务费用。
①确认因辞退福利产生的预计负债时
借:管理费用
未确认融资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
②各期支付辞退福利款项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
贷:银行存款
同时:
借:财务费用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二、个人所得税规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1]157号 2001-9-1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进一步支持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推进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妥善安置
有关人员,维护社会稳定,现对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1、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
金、生活补助费和其向员工追偿的账务处理 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78号)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2、个人领取一次性补偿收入时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实际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可以在计征其一次性补偿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
3、企业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宣告破产,企业职工从该破产企业取得的一次性安置费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本通知自2001年10月1日起执行。以前规定与本通知规定不符的,一律按本通知规定执行。对于此前已发生而尚未进行税务处理的一次性补偿收入也按本通知规定执行。
辞退员工补偿的会计处理有哪些企业辞退员工给予向员工追偿的账务处理 的离职补偿金属于辞退福利向员工追偿的账务处理 ,应通过“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核算。账务处理可参考向员工追偿的账务处理 :
1、 计提辞退福利时
借: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
2、支付辞退福利费
借: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
贷: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
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如果存在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时的处理)
注:赔偿金应缴纳个税以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为标准,赔偿金低于该数额的,劳动者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向员工追偿的账务处理 ;高于该数额的,劳动者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6-10,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向员工追偿的账务处理 ?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公司支付给员工的工伤赔款入到什么会计科目一、企业赔给职工向员工追偿的账务处理 的工伤赔偿可以通过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
二、具体账务处理是:
1、发生工伤事故后向员工追偿的账务处理 ,向职工垫付医药费:
借:其他应收款--保险公司或社保
贷:现金(或银行存款)
2、保险公司或社保赔付公司垫付向员工追偿的账务处理 的药费时(如果全额赔付):
借:银行存款或现金
贷:其他应收款--保险公司或社保
3、如果是企业支付的费用:
借:营业外支出-工伤赔偿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扩展资料:
营业外支出会计处理
首先要确认好财产盘亏和毁损事项。会计上规定:
(1)存货的盘亏和毁损属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存货毁损向员工追偿的账务处理 ,应先扣除残料价值和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然后将净损失转作营业外支出。
(2)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出售无形资产损失转作营业外支出。而《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规定:
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生产经营过程发生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盘亏、毁损、报废净损失,坏账损失,以及遭受自然灾害等人类无法抗拒因素造成的非常损失,经税务机关审查批准后,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凡未经税务机关批准的财产损失,一律不得自行税前扣除。
因此,财务人员要注意企业盘亏和毁损的真实性,转入营业外支出的金额是否合理,有无经税务机关批准等。笔者在一次税务稽查时,发现某单位在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时,转入营业外支出的金额特别大。
经进一步核实,原来该单位把店面房以明显低于同类市场的评估价转让给内部职工,转入营业外支出的损失额未经税务机关批准,且转让价与评估价的差额未进行纳税调整。这是不符合规定的。
第二要理清各项罚款、滞纳金、捐赠支出。企业发生的各项罚款、滞纳金、捐赠支出都在营业外支出账户中反映。但税法规定:
(1)各种赞助支出不得税前扣除向员工追偿的账务处理 ;
(2)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而交纳的罚款、滞纳金不得税前扣除;
(3)纳税人按照经济合同规定支付的违约金(包括银行罚息)、罚款和诉讼费可以税前扣除。
按照捐赠对象的不同,税法对纳税人的各项捐赠的具体扣除标准也不一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纳税人直接向受赠人的捐赠不允许税前扣除;
(2)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
(3)纳税人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向老年活动场所的红十字事业的捐赠、对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的捐赠,纳税人通过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中国残疾人福利会、中国扶贫基金会、救济性捐赠,准予在缴纳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4)社会力量通过国家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或国家机关对宣传文化事业的捐赠(根据国务院国发[2000]41号文件精神),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0%以内的部分,可税前扣除。
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做账时,主要要先了解会计与税法有关规定的差异,核实企业各项捐赠的具体对象、具体扣除标准,各项超范围的捐赠支出都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若有不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各项罚款、滞纳金支出也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营业外支出
企业职工工伤赔付如何进行账务处理?据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依法进行财务核算。
一、如果向员工追偿的账务处理 你单位为职工上保险了向员工追偿的账务处理 ,帐务处理如下向员工追偿的账务处理 :
1、工伤事故后向员工追偿的账务处理 ,向员工预付医疗费用。
借款:其他应收账款--保险公司或社会保险。
贷款:现金/银行存款
2,如果全额付款。
银行存款或现金
贷款:其他应收账款--保险公司或社会保险
3,不能全额支付。
借款:银行存款管理费或应付福利费(公司负担的一部分)
贷款:其他应收账款--保险公司或社会保险
二是全面报销劳务费。
借款:行政费用(或应付福利)
贷款:银行存款
扩展资料
工伤赔偿标准
一、一级至四级伤残待遇标准
按月享受伤残津贴(按月支付)
1、一级伤残津贴=本人工资×90%
2、二级伤残津贴=本人工资×85%
3、三级伤残津贴=本人工资×80%
4、四级伤残津贴=本人工资×75%
参考资料:工伤赔偿标准-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