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死向地球追责
一、公共建筑抗震设防的法律依据及毁损成因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998年3月1日起施行)第17条、《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第148号令2006年4月1日起施行)第6条和第12条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2年 1月1日实施)及《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2004年10月1日实施)等的规定。“5.12”地震中公共建筑毁损地震死向地球追责 ,大致有三个原因地震死向地球追责 :1、地震破坏烈度超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要求导致建筑物毁损;2、建筑物毁损系建筑物质量缺陷及地震共同作用的结果;3、建筑物所处位置的地震烈度并未超出抗震设防烈度,建筑物毁损完全是工程质量不合格造成的。
二、关于公共建筑毁损责任认定的建议
(一)认定程序
应由有关行政管理机关就本次地震依法制定专门的调查流程(包括人员选定、调查时限、现场建材的封存、工作底稿记录、群众监督体制建立等),组织专门调查组,以确保调查过程的合法性、专业性、权威性、公正性。
(二)责任划分
1、仅仅由于地震这一不可抗力的作用导致建筑物毁损,则建筑物建造过程中的各方主体并无过错,不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2、工程质量存在重大缺陷或由于工程质量与不可抗力的共同作用导致建筑物毁损,则应在对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设备供应人以及验收单位进行认真调查后,进行责任认定、确认责任主体并进行责任划分,由责任主体承担相应责任。
三、关于解决公共建筑毁损纠纷的建议
(一)应当将非诉讼方式作为主要的纠纷解决方式
非诉讼方式主要包括国家补偿和人民调解两种方式。
1、对于公共建筑毁损,查明工程质量没有问题,或者质量责任无法判定的,应该由政府通过制定全国或全省统一的公共建筑毁损补偿标准和公共建筑人身损害补助(抚恤)标准,进行公开、公平的补偿或补助(抚恤)。全国或全省统一标准,也可以避免因各地政策的明显地域差异可能引发的公众不满。
2、对于查明毁损原因是建筑物质量缺陷及地震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者完全是工程质量不合格造成的,涉及的民事赔偿部分,建议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纠纷,以避免矛盾纠纷扩大化。
(二)应当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的民事诉权
对于确因建筑物质量问题导致的毁损伤亡,如果当事人有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意愿,相关部门应予以正确引导并维护其合法诉权,支持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民事赔偿责任。受案法院应积极审理,公正及时判决和执行。
(三)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以平民愤
1、对于违反《建筑法》、《防震减灾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违法主体和违法行为要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2、对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对于国家工作人员在建设验收等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贪污受贿构成犯罪的,要依法严格追究其刑事责任。
柳青哥留
防震减灾手抄报内容地震是什么
地震是地下岩层受应力作用错动破裂造成地震死向地球追责 的地面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是自然灾害之首恶。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绝大多数地震因震级小,人感觉不到。其中有感地震约5万多次,造成破坏的地震近千次,7级以上造成巨大破坏的仅十几次,且大多发生在人烟稀少地区。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叫震中;
地面上其地震死向地球追责 他地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
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在学校怎样避震 --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中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本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防震知识
一、面临地震,如何做好防震减灾地震死向地球追责 ?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内,如离门窗较远,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是较安全的。另外,也可以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处暂避。躲过主震后,应迅速撤到宽敞的户外。撤离时注意保护头部,最好用枕头、被子等柔软物品护住头部。
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这是最庆幸的事情。如果在建筑物密集的地方,最好将手或皮包等柔软物品护住头部,尽可能做好自我防御的准备。并迅速离开变压器、电线杆和围墙、狭窄巷道等。
地震会有层出不穷的次生灾害发生,每个人应根据不同情况,审时度势,采取灵活的应急对策。
二、发生险情时,如何救助地震死向地球追责 ?
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应用手巾、衣服等捂住口鼻,避免被烟尘呛闷窒息,还应尽可能清除压在身上的各种物品,最好朝着有光线的地方移动。无力脱险时,尽量减少气力的消耗,坚持时间越长,得救的可能越大。此外,外面的人废墟下的声音不容易听见,因此要等到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救或敲击墙壁等。
营救他人时应先确定伤员的头部位置,使头部先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的尘土,再使胸腹部暴露,不要强拉硬拽。如有窒息,应及时施以人工呼吸。
地震时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当你感到地面或建筑物晃动时,切记最大的危害是来自掉下来的碎片,此刻,要动作机灵的躲避。
1、在房屋里,则赶快到安全的地方,如躲到书桌、工作台、床底下。单元楼内,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墙角,依靠上下水管道和煤气管道的支撑,减小伤亡。对于户外开阔,住平房的职工,震时可头顶被、枕头或安全帽逃出户外,来不及时,最好在室内避震,要注意远离窗户,趴下时,头靠墙,使鼻子上方双眼之间凹部枕在横着的双臂上面
,闭上眼和嘴,用鼻子呼吸,一般来说,不要跑出建筑物,最好就近找个安全处躲避,待地震后,如果需要疏散,再沉着离开。
2、地震时,门框会因变形而打不开,所以在防震期间,最好不要关门。夜间地震时,要争分夺秒向安全地方转移,不要因寻找物品和穿衣而耽误时间,如有可能,要立即拉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明火。照明最好用手电筒,不要用火柴、蜡烛等明火。
3、地震时,如已被砸伤或埋在倒塌物下面,应先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通道,千方百计想办法出去。若无通道,则要保存体力,不要大喊大叫,要静听外面的动静,如听到有人走过的声音,可敲击铁管或墙壁使声音传出去,以便救援。同时要在狭小的空间里,寻找食物维持生命。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地震带来的危害有哪些?1、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地震死向地球追责 :
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地震死向地球追责 ,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2、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地震死向地球追责 :
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地震死向地球追责 ; 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地震死向地球追责 ; 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 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扩展资料:
发生地震时注意事项:
1、迅速远离房屋、建筑物、山体、湖泊,转移到空旷、平坦的地方。
2、来不及转移时,要就地躲藏。俗话说:小地震不用逃,大地震逃不掉。所以,地震发生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迅速就近躲藏。家中卫生间是最安全的地方。卫生间空间小,不容易被倒塌的天花板和墙壁砸伤。另外,卫生间有水,能够维持人的生命。
地震时,首选卫生间躲避。其次,要选择储存室、书房、没有煤气的厨房等空间小的房间。室内墙角也是较安全的地方。房屋倒塌时,室内墙角处容易留下一个安全生存空间。另外,可迅速躲避到床、桌、冰箱、洗衣机等坚固物体旁边或下面。
3、要蹲下身体,并用枕头、棉被、书包等顶在头上,保护头部。
4、要用手绢、毛巾、或双手捂住口、鼻及脸部,防止灰尘堵塞口、鼻和迷住眼睛。
5、地震发生后,要减少各种活动,保持好体力,坚定信心,耐心等待救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
雅安地震已致4死14伤,地震导致的死伤会有一定的赔偿吗?首先这个赔偿是不可以这么说地震死向地球追责 的地震死向地球追责 ,因为地震本来就属于自然灾害,它是不可抗力因素所造成地震死向地球追责 的,所以国家是没有赔偿义务地震死向地球追责 的,但是国家出于对本国的国民负责任的心态,对于那些生存困难者能够提供一些救援和帮助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