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晋宁广济事件
2014年10月23日昆明晋宁广济事件 ,昆明市召开领导干部视频会议,通报晋宁县广济村“10•22”事件、富有村“10•14”事件处置工作情况,要求全市上下深刻吸取血昆明晋宁广济事件 的教训,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昆明晋宁广济事件 的不足和问题,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进一步践行群众路线,夯实基层基础,推进依法治市,转变工作作风,为昆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会议通报“10•22”事件和“10•14”事件真相及处置情况。
昆明市委作出《关于对晋宁县富有村“10•14”事件有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和党政纪立案的决定》,对有关单位和16名责任人进行问责和党政纪立案查处。
昆明市委、市政府认真深刻剖析两起事件,认为透过这两起事件,充分暴露出当前工作中存在群众路线践行不到位,群众工作能力不强昆明晋宁广济事件 ;领导干部作风漂浮,缺乏敢于担当的精神昆明晋宁广济事件 ;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化解矛盾纠纷的措施不实,维护稳定的能力不强;法制宣传教育实效性不强,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淡薄等5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昆明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举一反三,要求全市各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当前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以“10•14”事件为警醒,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好13类影响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抓手,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头看”,深入查找践行群众路线的差距和不足,思想认识不深刻的要“回炉”,问题查摆不准确的要“补课”,整改落实不到位的要“返工”,切切实实站稳群众立场,积极转变工作作风,有效解决群众突出困难问题,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树形象、聚民心、促发展。
晋宁县晋城镇广济忖普永芳是被判多少年缓刑的缓晋宁县晋城镇广济忖普永芳是被判多少年缓刑昆明晋宁广济事件 ,应当咨询当时办案昆明晋宁广济事件 的法院或相关司法部门。
《刑法》
第七十五条 【缓刑犯应遵守昆明晋宁广济事件 的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第七十六条 【缓刑的考验及其积极后果】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第七十七条 【缓刑的撤销及其处理】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石家庄连环失踪案是指什么?2012年4月25日昆明晋宁广济事件 ,一名青少年在云南晋城镇失踪昆明晋宁广济事件 的事件迁出了当地80余名青少年的连环失踪案昆明晋宁广济事件 ,另有两人失踪的案情也浮出水面。这些失踪人员中昆明晋宁广济事件 ,24岁的雷玉生幸运从黑砖窑逃出。5月7日上午,警方出动数十名警力包围了该砖厂。
5月23日 记者从云南晋宁县获悉,鉴于晋宁连续发生多人失踪恶性刑事案件,经云南省公安厅建议,当地党委政府决定免去副县长、公安局局长达琦明和晋城镇党委副书记、派出所所长赵会云职务,依照有关法律程序办理手续。
新华网5月27日消息,云南晋宁系列杀人案告破,张永明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逮捕。警方已确认有11名男性遇害。张永明56岁,1979年因故意杀人被判处死缓,1997年出狱。自2008年以来,张永明在其居住地附近袭击并杀害路人,通过碎尸、焚烧、掩埋等多种方式销毁罪证。
韩耀 男,云南昭通镇雄县人,2012年4月25日在晋城镇鑫云冷库附近失踪,已证死亡,时年19岁;
胡兴越 男,云南宣威双河乡人,2011年8月7日在晋城镇鑫云冷库附近失踪,时年16岁;
采云伟 男,云南晋宁晋城镇人,2012年2月19日晋城镇鑫云冷库附近失踪,时年17岁;
刘熙 男,云南宣威人,2011年1月在晋城镇鑫云冷库附近失踪,时年17岁;
陈涛 男,云南晋宁晋城镇人,2011年9月30日在晋城镇南门大桥附近失踪,时年16岁;
李汉雄 男,云南晋宁晋城镇人,2007年5月1日在晋城南门大桥附近失踪,时年12岁;
谢海俊 男,云南晋宁晋城镇人,2011年1月27日在晋城镇失踪,时年16岁;
张聪林 男,云南曲靖人,2011年11月6日在晋城镇南门大桥附近失踪,时年22岁;
江晓松 男,云南晋宁晋城镇人,2005年10月17日到晋城镇失踪,时年18岁;
马云龙 男,云南石林人,2011年11月12日在晋城南门大桥附近失踪,时年22岁;
陆加龙 男,云南宣威人,2008年3月25日在晋城镇南门大桥附近失踪,时年17岁;
郝云华 男,2012年4月3日在晋城镇走失;
周勇 男,云南晋宁晋城镇望鹤街人,2010年1月2日在晋城镇南门大桥失踪,时年15岁;
苟建伟 男,云南晋宁小海乡人,2007年6月失踪,时年17岁;
赵晋 男,云南晋宁县安江镇人,2010年底在晋城镇失踪,时年18岁;
李蚊才 男,云南晋宁县晋城镇南门大村人,2011年11月9日在南门村附近失踪,时年80岁;
张树华 男,云南晋宁县新街乡大西办事处,2005年5月29日失踪,时年37岁。
5月9日,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晋城镇南门村记者云集,当地群众骑着摩托车呼啸赶来。昆明晋宁广济事件 他们的目的地只有一个:南门大街225号--张永明的老宅。
邻居们盖起了楼房,张永明的平房被挤压在逼仄的空间。记者从其邻居家中观望,张家老宅大约有20多平方米的面积,里面堆满了杂物,纸箱、塑料瓶子、小凳子,一盏灯泡孤零零地悬在空中。房子的墙角,堆了许多砖头。邻居家用自来水,但张永明用的是水井。
当天,昆明警方发布公告,警方在张永明住处查获失踪大学生韩耀的手机、电话卡、银行卡和相关证件。通过对现场提取检材进行鉴定,警方确认韩耀已经被害。
张永明涉嫌杀人被刑拘,昆明警方组织警力对张家老宅展开挖掘。现场记者目睹,警方从张家老宅和菜地里提出了好多个蓝色编织袋,袋子里的骨骼清晰可见。因为调查需要,警方还抽干了张家的水井。
张永明曾经是1978年南门村一桩凶杀案的凶手,如今30多年过去了,他再次震惊乡邻,涉嫌杀害数位正处青春期的花季少年。
昆明警方未透露韩耀的遇害地点,但可以确定的是,他的失踪地点,位于南门村南门大桥边的一条土路。这里距张永明的住宅直线距离约1公里,距他的菜地更是仅有几百米。南门村村民称,张永明经常推着一辆平板车,从老宅到菜地,从菜地到南门大桥边,平板车的长度恰好可容下一个人的大小。30多年前,最早被杀死在张家的杨树荣,即是张永明用平板车把尸体推到村外掩埋。
张永明喜欢养小狗,租住在其隔壁的李叔开(音)称,有时候在半夜里,张永明会把电视音量调得很大,狗叫声也随之传开,也许他想遮掩什么。张永明和邻居、村民素无来往,极少有人跟他说过话。
韩耀的被害,撕开了晋城连环失踪案的内幕。19岁的韩耀是云南昭通镇雄县人,今年6月即将从云南工商管理学院毕业,他在昆明一家公司实习,公司把他派到晋宁县晋城镇的工地勘探地基。
4月25日早7点,韩耀和其他同事一起来到工地。上午8点半左右,工地负责人郭乃强让韩耀走回宿舍取文件。从工地到宿舍,步行大约20分钟。然而,直到上午10点,韩耀还未回到工地。打他电话,却是关机。
当晚,公司打电话到韩耀家里,问韩耀是否已回家。韩耀的母亲成联艳听闻后心急如焚,第二天从昆明市区赶赴晋城,到派出所报警。
有目击者看到韩耀到宿舍取了文件,然后抄近路返回工地。南门大桥边的土路是他的必经之地。这条土路曾是南门村民出入的要道,现已废弃。本刊记者勘查韩耀失踪地点,它的一侧是车水马龙的214省道,另一侧是暂未开通的四车道柏油路,不远处还在修建一条铁路。
韩耀的叔叔韩伟对本刊记者称,韩家人坚信韩耀不会离家出走。他们把这条土路找个了遍,垃圾堆、路边小树林翻了个底朝天,却未发现任何蛛丝马迹。
不过,成联艳从住在此地的张林辉家人口中得知,这条土路上失踪过好多人,仅南门村,李汉雄、谢海俊、陈涛等3个孩子先后在此地失踪,而土路旁的鑫云冷库,失踪了采云伟、胡兴越、刘熙等3名员工,其失踪地点同在这一区域。他们都是10多岁的男孩子,正处在青春期。
最早在这片神秘区域失踪的孩子,是家住南门村的李汉雄。2007年5月,12岁的李汉雄从自家菜地回家,必须经过这条土路。彼时,用于储存蔬菜的鑫云冷库还没建立,那是大片田地。
韩耀家人连续走访了四位丢了孩子的家属,详细询问其年龄、失踪时间、失踪地点、联系方式等信息,随后制作出一张寻人启事。
失踪案数年未破,失踪者同为10多岁的青少年,失踪地点都离张永明菜地仅几百米远……这起青春期少年连环失踪案,经过当地媒体报道后,最终惊动了昆明警方。昆明市、晋宁县两级公安局成立了专案组。专案组迅速确定嫌疑犯为张永明,并派员暗中跟踪。
5月2日和3日下午,张永明在古滇文化公园凉亭里下棋时,脸色有些反常,这被坐一旁凑热闹的蒋志全看在眼里。蒋志全告诉南都周刊记者,那两天,凉亭的人比往常多,几位便衣站在人群里观察张永明。蒋志全解释,他因叔叔在警局任职,所以认得这些便衣。
5月3日下午开始,失踪者家属陆续接到通知,到晋城派出所做DNA鉴定。
折叠失踪的青春期少年
虽然警方尚未公布最新案情,但相同的失踪地点、相近的年龄以及警方对张家老宅和菜地的连续挖掘,种种因素暗示着,这些孩子或许都已经遇害,嫌疑犯可能是张永明。
至今,和张永明同住南门村的李玉东,仍盼望儿子李汉雄早日归来。一家人把5年的苦盼淋漓尽致地写进门前的对联里,"每逢佳节倍思亲,儿在外面想双亲",横联写着"盼子早归"。
失踪那年,李汉雄12岁。他调皮好动,学习成绩在班上排名靠后,但在长辈眼中,是个聪明的孩子。如果儿子活在父母膝前,他已经17岁,念高一了。
2007年5月1日,学校放假,小学五年级学生李汉雄到家里的菜地帮父母干活。种菜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来自广东等地的中间商来到晋城,把菜发往外地销售。虽然大多数利润为中间商挣得,但种菜比种水稻更有利可图。
刚入五月,云南的天气已颇为干热,火热的阳光炙烤着地面,太阳底下热,树荫下和屋子里凉。9时30分,李玉东心疼这个唯一的孩子,叫他先回家。快到中午,夫妻俩回家后,发现儿子不在,就打电话问儿子的舅舅,舅舅告知,外甥没过来。李玉东有些着急,赶紧往自家的菜地赶,没找到儿子,只看见他的蓝色夹克丢在菜地里。
李玉东回忆,儿子失踪后,他到晋城派出所报案。警方做完笔录后对他说,"有线索的时候通知我们"。他花1200元在晋宁县电视台播发寻人启事,几年来曾去过邻近的几个县寻找,仍一无所获。
根据失踪者家属反映的信息,李汉雄失踪后的第二个月,云南晋宁小海乡人、17岁的苟建伟走失。2010年,有两位少年在晋城镇失踪。失踪人数最多的是2011年,有7位青少年突然消失,2012年失踪的青少年有3位。
本刊记者获得的一份失踪者名录显示,从2005年5月29日张树华失踪,至2012年4月25日韩耀突然消失,云南晋宁县晋城镇陆续发生17起失踪案,其中15人是年龄在12岁到22岁之间的男孩,另有两人分别为37岁和80岁的男性。今年4月8日在上述17位失踪者中,两人可确认为智障人士或有精神病史。
数年前的案件迟迟未破,各种流言已经在5万多人口的晋城镇不胫而走。有人说他们被掳进黑砖窑做苦工,也有人说他们被人体器官贩子抓走。前一种说法并非没有依据,一位名叫雷玉生的青年,在邻近乡镇的街上被人拖进一辆面包车,在黑砖窑被强迫劳动18天后,于4月25日逃出生天。
据不完全统计,晋城镇有30多家砖窑厂,这给警方排查带来一定难度。在张家老宅的警戒线外,一位警员对记者说,当地派出所对砖窑进行过排查,但他没有透露排查的结果。
当地多位和记者聊天的人士,都抱怨家乡糟糕的治安状况。这个滇池边的小镇,吸毒者据说达几百人,镇上时常发生偷盗案件。一位杂货店店主对记者称,他有一次几乎被人拖上一辆面的。孩子上小学都必须接送,家长不敢大意。
折叠上午杀人,下午下棋
张永明的父母过世多年,大哥早年到邻县做上门女婿,大姐嫁到外地。张永明生病住院需做手术,没有家属签名,最后是南门村村委会主任周彬签的。
5月12日,在知情者的指引下,本刊记者在南门村挨家寻找张永明二嫂余会仙(音)。她主动露面,称张永明之事跟她家没有任何关系, "我的脸已经被丢尽了"。余说,两兄弟一直没有来往,四年前二哥死的时候,张永明甚至没去看一眼。
村民称,张永明的二哥小名叫"能荣",年轻时也曾因杀人坐过牢。1980年代,张家二哥在市场上跟邻村的村民发生纠纷,用锄头朝对方头上扫去,对方头颅落地,"眼睛还在眨动"。
余会仙承认丈夫打死过人,但她解释说,"那是打架"。
在采访中,多位村民对记者称,张永明的母亲在解放前杀过人。南门村一位老人甚至说,张的爷爷也曾经杀人。不过,这些说法的真伪都无法核实。
56岁的张永明至今未婚,身高约1米75,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偏瘦,但骨架子大。从1997年出狱至今,张永明独居在晋宁县晋城镇南门大村225号的祖屋里。
出狱后,南门村给张永明分了地。头几年,张显得特勤快,他天天扛着锄头往地里跑,还开荒种菜。
一天凌晨二时,有村民发现,张永明在村口幽幽地坐着,一声不吭,看起来毛骨悚然。他常拿着一把锄头,在村里游荡,村民没人敢和他说话。
2008年,南门村部分土地被征,其中也包括张的田地。村小组组长邱国庆住在张家对门,他说,张永明分四次拿到3万元征地款,很满意。有了这笔钱,张永明不再种地。
此后,他开始成为古滇文化公园的常客,几乎每天下午来这里下棋。他一般是中午12点多抵达,下午5点半离开。随身背一个包,包里装了一副象棋和扑克牌。
坐在一群用下棋和打牌打发时光的老年人中间,张永明和旁人没有什么区别,其举止亦无不正常之处。
"他棋风好,不悔棋,也没跟人吵过架。"一位和张永明下过棋的老人称。
这位知情者称,张永明的棋艺和自己旗鼓相当,两人互有输赢,但张下棋的路数不大一样,他喜欢把炮放在起始位置,直接攻入对方阵地。
张永明也玩扑克牌。他看上去很谦让,经常在打完一局后起身,让给晚来的牌友玩。
但在采访现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回忆,1997年,张永明出狱后没多久,有一次突然用锄头猛砸他的中巴车,"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我骂了他,但不敢找他赔"。
吊诡的是,韩耀的失踪时间是在上午9时至12时之间。这不由得令人猜想,张的时间安排是上午像狩猎一样去杀人,吃完午饭后,再到公园里像退休的老人一样悠闲地下象棋。
李玉东最早怀疑张永明和自己儿子的失踪有关,是在2011年12月,又一位少年成为张永明的目标。当月的一个晚上,快到10点,晋宁二中高中生张建云下晚自习回家。出校门后要走过一条大路,然后再右拐,转到一段小路上。就在离家不到50米的地方,这个17岁的男孩被人从后面用皮带勒住了脖子,往前拖走了几十步。
本刊记者现场目测,事发地点距张永明的住宅仅100多米。一位目击者对本刊记者称,当晚她听到响动,觉得脚步声不对劲,便透过窗户大喊:"是哪个?"张建云回答:"这有个贼。"她赶紧下楼,看到张永明正用皮带勒着孩子的脖子往后退,结果被路旁的树根一绊,摔倒在地,闻讯赶来的两个小伙子将其按住。
有人报了警,但张永明辩称,只是跟孩子闹着玩的。因为张建云没有受伤,警方做了笔录后,就把张永明放了。
此事传到了李玉东夫妇的耳朵里。李玉东称,2011年12月15日,他找到晋城派出所反映此事,认为儿子李汉雄的失踪和张永明有关。但他得到的回复是,"张永明脑子有问题"。随后,李玉东又到晋宁县信访,要求派人跟踪张永明,但他得到的回复是,"张永明对张建云没造成伤害,不能抓人"。
李玉东称,还有一件事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此事发生地点也在南门大桥边,那里正是儿子的失踪地点。2008年,家住南门村凤凰山村小组的15岁男孩杨明归,上学途中经过南门大桥边张永明的菜地,张永明佯称让杨明归帮忙抬树,乘其不意从其身后突然勒住杨明归的脖子。杨明归死命挣脱,才得以幸免,不过,杨家人并未就此事报警,李玉东是在张建云事件后才得知。
村里人都知道,30多年前,张永明曾勒死过邻村一个16岁的少年,还曾在半夜用菜刀乱砍那时候他唯一的好朋友陆土荣。
陆土荣对本刊记者回忆,他和张永明是小学同班同学,两人关系很好。张永明没什么朋友,但愿意跟陆土荣一起玩。1974年12月的一个晚上,张永明邀陆土荣到家里玩,吃完饭后,两人睡在一张床上,张的父母睡另一张床。
半夜时分,陆土荣突然感到脸上一阵剧痛,原来,张永明正拿着菜刀对他疯砍,脸上、脖子和额头上皆被砍中。后来张永明被他父母拉住,陆土荣才捡回一条命。张永明被关了半年后被放出,两人再无联系。
如今,陆土荣的脸上、脖子上,疤痕仍清晰可见。
折叠最早的被杀者
记者见到80岁的杨凯时,他正坐在晋城镇广济村三节桥村村口的大树前。这里距离南门村大约5公里,1949年后属于呈贡县的地界,后划入晋宁县。
如果不是被张永明杀害,杨凯的长子杨树荣已经50岁了。这位参加过边境剿匪的解放军老兵,保卫了新政权,后来却未能保护自己的儿子。
他已记不清儿子遇害的准确年份,一旁的村民回忆,案发时间是在1978年冬天,杨树荣16岁。
杨凯认识张永明的父亲张德清(音),两人1958年曾一起修筑铁路,但交往不多。那年,全国范围的大饥荒波及云南,杨凯经常吃不饱。两年后,长子杨树荣出生,经常跟父母挨饿。
案发前,杨树荣在盘龙寺附近的一处砖窑里烧瓦,比他大6岁的张永明也在那里。有一天,杨树荣帮生产队卖米,把18元卖米钱放在贴身口袋里。
根据杨凯的讲述,就在当天,张把他儿子骗到家中,勒死了他。
长子失踪,杨凯焦急万分,生产队发动村民寻找,还去派出所报了案。很快,杨树荣的尸体在南门村附近被人发现,他整个身子蜷缩,被人塞在一处新挖的洞穴里,衣服和鞋子被脱掉,手脚被折断。当时,几只乌鸦在新挖墓穴的上空盘旋哀号。
这桩失踪案半个月后即告破,逃至邻近澄江县的张永明被抓获。杨凯赶到张永明的家中,发现儿子的衣物被张永明母亲的头巾包裹着。张永明被晋宁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但后改为有期徒刑。张坐了19年牢,于1997年出狱。
杨树荣被杀后的头几年,杨家人多次至昆明中院上诉,但对方的答复是"等待通知",然后就杳无音信。1980年代,张永明二哥杀人后,受害者家属对判决结果不满,曾找到杨家,劝说其联名上诉,但杨凯觉得,张家在中院有人,没有参加。
三节桥村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张永明的母亲曾救过一位下放官员的命,此人后官至昆明中院的领导。但该说法没有得到证实。
5月13日下午,本刊记者来到晋城派出所核实采访,遇到晋宁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雁遐。李雁遐在此坐镇,设立媒体接待站,她称,具体案情要联系昆明市公安局。
本刊记者发稿前,张家的宅院仍被警戒线包围,昆明警方也未发布最新案情。张永明究竟涉嫌谋害哪些失踪者,还无定论。
据称,失踪者的家属都曾报案,但仅有一家拿到报案回执单,其余家属表示在派出所做完笔录,仅在报案一周后接到过警方电话,询问失踪者是否找到。据多位家属反映,报案时派出所还强调,这些青少年都已成年,可能是离家出走,难以认定为失踪,无法立案。
警方解释并非没有依据。14岁以下儿童失踪必须立为拐卖儿童案件开展侦查。上述失踪者除李汉雄时年12岁,其余失踪者年龄皆超过14岁。
一位了解警方内部运作的人士称,辖区内屡屡出现家属报案人口失踪,这一状况若通过公安刑案系统统计上报,昆明市公安局不可能不加以重视。如果尽早重视,势必减少受害者人数。
除了失踪者的家属,杨凯也关心这个案子的进展。他希望,30多年前的杀子之仇,终能得到法律昭雪。
"现在的法律太宽了,"杨凯讲的方言晦涩难懂,但这句话听起来很真切,"如果毛主席在,张永明早就被枪毙了。"
请懂历史的人回答,有追加分历经艰辛二十载胡氏寻根出“七说”
市家谱研究会副理事长、原铁西区区志办主任胡忠奎昆明晋宁广济事件 ,可谓是“小云南”调查者中的集大成者。他奔走辽宁、北京、山东等各地,耗时近20载,翻遍昆明晋宁广济事件 了有关的多种史志、资料,综合各家之长,将“小云南”的出处梳理成“七说”:
“小云南”在云贵边界说
胡忠奎认为,“小云南”在明代的乌撒卫即今云南和贵州两省交界一带的可能性较大。
据昆明晋宁广济事件 了解,“小云南”应该是云贵边界一带的俚称、俗称,不是真正的地名。据鞍钢建设公司李凤昌的《李氏世谱》(清同治九年本)记载:“始祖小云南乌撒卫人也,遭红巾之变徙居长清大河迤西五里许,相土而居,以姓名庄,遂为李家庄。”另据《蓬莱县志》(1988年《蓬莱县志稿》)载:“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多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
“小云南”在山东说
在胡忠奎老人多年的调查中,“小云南”在山东的说法较为普遍,也有一些资料佐证此说。据岫岩县《王氏谱书》记载,“顺治八年(1651年)始祖王明政率四子,从山东小云南大榆树村迁来奉天城北康家屯定居。”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马氏家谱》则这样介绍:“马氏原居山东‘小云南’马家庄,清乾隆时迁吉林永吉县缸窑镇,后迁舒兰县白旗镇。”山东省昌邑县《谭府万世谱书》载:“余谭氏之相传,于元明之际,自‘小云南’鳌山卫、迁邑城之北,潍水之东,庄名海眼。”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说
在两下蓬莱探访“小云南”时,胡忠奎从当地县志办获悉,“蓬莱县志办领导曾就此事专访了北京大学于希贤教授,于教授认为明洪武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村移民至蓬莱”(《辽阳县志》1994年版)。抚顺市蒋本瑛说,他的邻居杜某的《杜氏家谱》有祖坟的石碑记载:“杜氏祖先是山西洪洞县人氏,又名‘小云南’”。
关于明代从山西洪洞县向外省移民之事,许多文献多有记载。明初的大规模由山西向外部移民大约开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移民所到的地区主要是河南、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湖南等地,移民者都要到洪洞县北二里的广济寺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由于故土难离,大家也不愿走。传说官府就张贴告示限定某日之内,愿迁者到广济寺大槐树下报到,不愿迁者也需到大槐树下等候裁定,那日,成千上万的民众聚于大槐树下,一律捆起迁走,众人一步一回首,看着渐渐远去的广济寺里的大槐树和大槐树上的老鸹窝,心中无比留恋,大槐树和老鸹窝也就成了泣别家乡的标志,这些移民也就把洪洞县大槐树作为老家,写进家谱。
山西运城“小运南”说
有资料认为,“小云南”在晋西南的运城地区,那里有条小运河,“小运之南”渐渐演变成“小云南”。沈阳侯育明先生《“小云南”之拙见》一文载:“唐宋以前,为运送粮食和木材开凿了运城(明清称安邑属解州)至永济的漕运水道(低档运河),它把汾河与黄河联结起来,成为唯一重要的交通线,当时水运繁忙,人群聚集,一度驰名辉煌省内外,所以人们习惯地把晋西南称为运河南,后泛指今运城市所辖各县广大地区。历经数代口头传诉,因乡音俚语以讹传误,将‘运’换作‘云’,故‘小云南’即‘小运南’。”
“小云南”在安徽凤阳说
另有资料认为,“小云南”在安徽省与河南省交界的濠州与凤阳地区。《所城刘氏家族》(刘树厚1988年手稿)记载:“胶东追祖有二说,一说是从四川移民而至昆明晋宁广济事件 ;二说是从“小云南”移民而至。通过考察,“小云南”之‘云’应为‘运’。古时山西运河南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元时全国战争频繁,各地人口不均衡,采用移民方法把我们刘氏祖先移民到安徽省与河南省交界濠州与凤阳地区。为了纪念刘氏自己的故乡,山西运河以南,故把新生落户的地方安徽地址称作‘小运南’,后人们讹传‘小云南’。”
山西北部“云中之南”说
有的资料认为“小云南”在山西北部大同一带,因为古地名有云中、云州、云岗和云阳的名称,都带“云”字,统称云南,为区别云南省,称这一地区为“小云南”。这一观点来源于1936年出版的《牟平县志》:“洪武四年,山后徙民事,谓:阴山之南,恒山之北,自昔即以云称。战国赵曰云中,秦汉置云中郡,北周置云中县,隋置云内县,金元皆置云州,其地俱在今晋察绥三省之交。则云中、云州之南,或云岗(在大同西,为名胜地)、云阳(谷名,在左云县)、云泉(山名,在张家口西)之南,其人必有以云南称者。登莱迭遭金元之乱,居民死亡殆尽,于是移民来此。其先至者领地开垦,为占山户,后至者购熟地耕种,为买山户,而迁者不忘旧居,故传称云南。又以非云南省,故别之为‘小云南’。”
“小云南”在云南省祥云说
也有资料认为“小云南”在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祥云县。大连《甘井子区志》(1995年版)载:“康熙时期,迁入境内的汉族人口中大多数来自登州府,尤以蓬莱、文登、莱阳、福山等县为多,其中一部分如住周水子街道王家桥从福山迁来的王姓其祖籍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原云南县)俗称‘小云南’”。铁道部十九工程局王跃《“小云南”与“大槐树”》载:“祥云县位于大理州东部,汉武帝无封二年设云南县,县治在东30里的云南驿镇云南驿村,在这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又先后设立了云南州、云南郡等地方政权,直到1929年才由民国时的云南县改称祥云县,因此,史学者总称祥云县为‘古云南’,而民间则称这一带为‘小云南’”。
马氏观点:山西大同、云南大理祥云史证充分
鞍山还有一位古稀老人———马文清,十几载痴心不改,多次到北京、南京及山西等地,寻访调查“小云南”这一未解之谜。他认为,“小云南”可能在山西大同,抑或在云南大理祥云一带,跟胡忠奎老人梳理出的后“两说”观点类似。
1984年,马文清不止一次听老邻居提起,自己的老家在一个叫“小云南”的地方,可具体在哪儿,却没一个能说清楚。1986年,调入民委工作后,工作之余,他开始潜心对得到的各种“小云南”线索逐条分析,有的干脆还进行实地考察。十几年间,老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多个省市村镇。根据史料佐证,他的“小云南”山西大同、云南祥云两说,内容渐渐丰满起来。
山西大同古称“小云南”
不久前,马文清获悉这样一条信息:公元前325年,雁北盆地中心始设云中郡(今大同)建制,而置云中、雁门、代郡。云中郡成为边陲要地。后来不同朝代对这里的郡或州或府或路均简称为“云”。云中、云州、云岗、云阳、云泉之南地区当地人俗称“云南”,防止与“大云南”重名,故在云南前加一“小”字,称“小云南”。
今年9月16日,马文清出席银川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学术研讨会归来,专程前往大同市考察。接待单位请来两位年逾八旬的老人马升、谷玉泉及文史界李大钧等5位先生召开座谈会。据他们介绍:“小云南”在当地山区农村仍有流传。当大家驱车前往市区南郊,瞻仰元代24座古墓时,管理墓园的老者说:“我们这儿就叫‘小云南’,但那是老老年的事了。”
多年寻访中,马文清还了解到,山东莱西县后村《王氏族谱》记载着:“王氏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小云南’雀头村迁莱阳亭儿山。至万历年间(1571-1620)迁埠后村落户定居。”登州府蓬莱县龙山店镇井家湾《周氏家谱》记有:“原始祖先也是由陕岐而山西‘小云南’移来,在蓬莱城大土地庙之左安家落户。经六世分系,老祖又到龙山山麓安家。”
云南大理祥云史称“小云南”
虽然“小云南”的山西大同说,一度使马文清老人备感惊喜,但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纳为信教授协助提供的《云南省云南县志》又让老人增加了疑惑。该县志记载着:“云南者小云南也。曷小乎尔?云南置郡昆池之阳,大府所治行省旌麾驻焉。(盖)云南乃在苍河间为大理,不隶于大府而为云南得名所治。区别之曰小云南尔。”另据该志卷三“建制沿革”载:“汉置云南县,梁荒废。南诏国、大理国为品甸坦。至元十一年,赛典赤以元中书宰相行省云南驻大理时‘初置郡县’。在此置云南县。至元十三年开设云南行省治昆明之后,祥云县便有‘小云南’之称谓”。“小云南”在云南祥云东云南驿镇云南驿村。马老还搜集到这样一个佐证:2001年12月26日,云南昆明《春城晚报》“大观”栏目编发“六城古地———‘小云南’的考证作品,祥云县农村自由撰稿人胡子龙先生在文中记述,云南古城位于祥城东15余公里的今云南驿镇云南驿村。经考该城筑于唐天宝年间。唐代樊绰撰《蛮书》载:“云南城,天宝中阁罗凤所规置也。历经元代动乱洗礼,到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朝除把大理总管段氏和蒙古贵族迁往北方省份安置外,又移民实边,开展军屯、民屯、商屯,大批汉族从内地移居云南。”“明中叶以后,汉族开始成为云南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主体民族”。这种线索侧面证明,云南的人口鼎盛为居民外迁提供了可能。
元末明初,连年混战,给山东、河北等中原地区人民带来了灭顶之灾,“民不聊生,日甚一日”,《明史》载,战后“淮北鞠为茂草”。战争使运河从南到北的人民惨遭涂炭,山东、河北广大地区成为无人区域。大批来自“小云南”的兵士及民工被迫迁居于此。
繁衍生息数百年后,山东一带地区的人丁兴旺起来。据考: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廷曾由登州向辽东半岛移民。辽阳府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载:“其应招之垦民,官给地亩,牛给口粮,而招揽民户者,则励以官爵。”还规定:“招百名垦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招六十名以上者,文授州判,武授千总;招五十名以上者,文授县主簿,武授百总;招民多者每百名加一级,所招之民每月口粮一斗,地一饷,种子五升,每百名垦者给牛二十头。”由于清政府采取一系列农垦政策,鼓励汉人来此开垦荒地,使直、鲁大批移属迁入辽东半岛。康熙七年(1668年),废除其《开垦条例》移民暂停。康熙二十八年(1760年)周人骥请禁各省流窝人民入川,高宗(乾隆)不准,并谓“承平日久,生齿繁多,在籍难以维持生计之人口,移民别地乃情理之常。”又谓:“古北口外,内地人民前往耕种者达数十万户。”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高宗谓,“热河之地,数十年来,见该处户口日增,民生富庶,且农耕藩殖,市肆殷阗”。乾隆五十七年(1796年),放宽了贫民出关禁令。嘉庆、道光年间,又颁布了特别许可令,移民逐渐起动,上述史证表明,清定鼎后的200年间,关内各省向东北移民,无论是有组织或逃荒,下关东谋求生路,始终未能停止。乘船渡海、推车挑担步行出关的“先民之路”。古时水路东起庄河的青堆子、皮口、旅顺的都良镇、复州城的北海和海城牛庄的小姐庙等码头上岸,分流东北各地。
20世纪80年代,《东北地方史稿》(1987年四期)、《东北地方史研究》(1989年三期)、《东北民族是史略》对辽宁省一部分汉族先民祖籍“小云南”,进行过多次讨论,尤其《本溪文史资料选辑》刊发“本溪县的小云南人”之后,《满族研究》于1999年第一期,发表了夏树藩先生的“试论历史上的‘小云南’与‘小云南’人”。综合史家观点是,“三藩之乱”被评定后,其残部由云南拨发山西;二是吴三桂余部直遣山东聚居。他们为了纪念自己是云南人,后将山西(或山东)居住地称为“小云南”。两说涉及的历史事件便是“三藩之乱”后移民迁徙史的记述。据史载“”三藩之乱”事发于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因清政府发出撤藩旨令,激怒平西王吴三桂发动叛乱。《中国通史》图文版说:“平叛后,康熙先后撤去了三藩建制,就地就近安排藩属”。余部谪遣戍边。
东北史家在研讨清代移民时认为,发生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九月以吴世�于昆明自杀为界定的移民迁徙,是历史上更具代表性的发遣戍边。据《沈阳回族》载:康熙帝将三藩余部发遣至东北各地充当台丁、站丁或官庄壮丁。他们开荒垦地发展农业生产、负担守卫、传递情报和运输货物任务。吉林境内的宁古塔、吉林乌拉、三姓、伯都纳等地方,为流人(罪犯)、发遣者落脚和安插之地,还有被破例“恩赐”到吉林占荒开垦者。他们或者被编入官庄充当壮丁,或发送船厂充当造船匠役,有的调水师营充当水手。时被发至38个驿站充站丁者850名,27个柳条边台的台丁约4050人,以及从事驰送文报、查边立栅修壕差者若干人。据东北民族源流研究会副理事长、原吉林省考古队分队长、考古副研究员李松岩先生介绍说,守卫我国南方云南地区反清部将兵丁约有近10万人。除按朝诏旨就地安置部分藩属外,大部分发遣戍边、屯垦开荒于东北。其中大批余部遣赴黑龙江,安置在渔村(今哈尔滨)至齐齐哈尔间一带,落籍垦荒,守卫东北边疆者数目不小。以泰康(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集中安置点,建戍边垦植站多处,他们称自己为“站人”。人数较多的戍边站为嫩江东部垦区的多耐站,人数达5000人左右,其中信仰佛教的汉族站人来到北国与当地满族通婚,世代传宗,后将萨满教融入自己信仰之中。但他们的后裔至今仍然承认自己祖先是吴三桂部下,从云南移来黑龙江。“康熙十五年从直鲁等省有40余户回回被强制迁往黑龙江省地区,在齐齐哈尔等地随军当差,承种旗地”。据吉林《唐氏族谱》引清廷《书札》诏曰:“兵部为钦奉上谕事,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奉上谕事,马永荫差来赉奏,段应龙发往起程之时,预先奏闻:‘应给札赏,赉交兵部,钦此’查,据马承先供内既称,段应龙原系伪游击,相应授以游击,札付户部取缎二匹,赏给可也,等因。马承荫、马承先曾随父马雄附乱吴三桂,朝廷平叛后率军归顺,被宽大处理。段、唐、于、张四姓回族兵士,遂由川、滇一带随军发往吉林省九台县蜂蜜营扎根,随旗当差,种官地,听从国家调用。上述史例说明,吴三桂余部发谴戍边东北各地。他们的后裔至今仍承认自己的先人是从“小云南”过来的。从移民迁徙角度考证,吴三桂部卒移入东三省者不在少数,仅《奉天通志》所载,即有“八百八十四户”。
;forum=2&article_id=0202050528165912&publishtime_id=0202050528165912"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