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公车发生交通事故由单位承担责任吗_公车肇事司机需要负责吗
驾驶公车出事故 单位要担责吗?
一、法律明确要求单位担责
驾驶公车发生交通事故时,法律规定由单位承担责任。交警部门会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判断责任大小。这种规定主要考虑公车属于单位财产,驾驶员执行工作任务时代表单位行为。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条指出,事故责任由行为作用和过错程度决定。如果一方有过错,需要承担全部责任。如果多方有过错,按作用大小分担主要、同等或次要责任。没有过错的情况属于意外事故,各方都不担责。故意造成事故的一方承担全部责任,其他方免责。
二、责任划分的三个标准
事故责任划分依据三个标准。第一是过错程度,过错越大责任越重。第二是行为作用,对事故影响大的行为需要承担更多责任。第三是是否存在故意行为,故意肇事者必须负全责。
第六十一条列出两种必须担全责的情况。一是事故后逃逸,二是故意破坏现场或销毁证据。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事故调查,法律给予严厉处罚。但如果有证据证明其他当事人也有过错,逃逸者可能减轻责任。不过当逃逸者存在伪造证据等行为时,不能减轻责任。
三、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
遇到逃逸案件时,交警会重点调查车辆所属单位。单位需要提供完整的用车记录和审批手续。如果驾驶员私自用车,单位能证明这一点,可以减轻单位责任。但单位平时管理存在漏洞的,仍需承担部分责任。
对于事故后躲藏的情况,法律规定只要找到当事人,仍要追责。监控视频、目击证人、车辆轨迹都能作为证据。单位有义务配合调查,隐瞒事实将承担法律后果。
四、单位的追责权利
单位承担责任后,可以向有过错的驾驶员追偿。这种情况常见于三种情形:驾驶员酒后驾车、无证驾驶或私自改变行车路线。追偿比例根据过错程度确定,通常法院会判驾驶员承担30%-70%的赔偿金额。
单位需要准备完整的证据材料,包括排班表、出车记录、违规处理记录。这些材料能证明单位已尽到管理责任,事故由驾驶员个人违规导致。如果单位自身管理混乱,追偿请求可能被驳回。
五、员工需要注意的事项
公车驾驶员要遵守三条规则。第一,严格按审批路线行驶,不得中途办私事。第二,每次出车前检查车辆状况,发现故障立即上报。第三,事故发生后马上报警,并通知单位安全部门。
遇到责任纠纷时,员工要保留四个证据:行车记录仪视频、现场照片、报警记录和医疗证明。不要擅自与对方私了,及时联系单位法务人员。如果收到法院传票,需在15日内提交书面答辩。
这些规定来自最新实施的《民法典》,原先的《侵权责任法》等法规已废止。处理事故赔偿时,要注意伤残鉴定标准、误工费计算方式的变化。如果有疑问可以咨询专业律师,他们熟悉赔偿金计算、保险理赔等关键环节。保留好修车发票、医院收据等材料,这些都能作为索赔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