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交强险应该赔吗_肇事逃逸交强险赔付吗?
交通事故逃逸保险赔偿五大关键点
一、法律明确逃逸不在免赔范围
根据相关法律,保险公司必须赔付交通事故逃逸案件。法律规定了四种保险公司可以不赔的情况:没有驾照开车、酒驾、车辆被盗期间出事和车主故意制造事故。这四种情况来自《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但法律没有把肇事逃逸放进这个免赔清单。即使司机逃逸,保险公司还是要赔钱。保险公司需要先垫付急救费用,之后再找肇事者要回这笔钱。
二、保险合同条款不包含逃逸免赔
交通事故强制保险合同里写了十几种不赔的情况。这些条款写在《交强险条款》第十条里。仔细看这些条款会发现,里面根本没有提到交通事故逃逸。保险公司不能自己添加条款内容。合同里没写的情况,保险公司不能拿来当不赔钱的借口。这说明合同条款和法律规定是一致的,都保护受害者的权益。
三、救助基金规定不改变保险责任
有些保险公司会用《条例》第二十四条来推卸责任。这条规定说交通事故逃逸后,社会救助基金要垫付部分费用。但这条规定有三个重点要注意。第一,这条只说明救助基金要帮忙垫钱,没说保险公司可以不赔。第二,救助基金垫钱后,受害者还是可以找保险公司要赔偿。第三,这条规定不影响车主向保险公司索赔的权利。
四、救助基金与保险的作用不同
社会救助基金和保险公司承担着不同责任。救助基金主要在两个情况下起作用:当保险赔偿不够用时,或者找不到肇事车辆信息时。比如受害者需要大笔丧葬费或急救费,保险额度不够,这时候基金会介入。又比如肇事车没买保险或者逃逸后查不到信息,基金会先出钱。但这不代表保险公司可以不赔钱,两种制度是互相配合的关系。
五、法律保护受害者是核心原则
所有法律规定都围绕一个核心:优先保护事故受害者。设立救助基金是为了防止找不到责任人时,受害者得不到救治。要求保险公司必须赔付逃逸事故,是为了让受害者及时拿到救命钱。司机逃逸要承担法律责任,但保险公司不能因此不履行合同。法院判决时都强调,不能把司机责任和保险责任混为一谈。
实际案例分析
2021年杭州有个典型案例。张先生撞人后逃逸,受害者家属同时起诉司机和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拿出合同条款,说逃逸属于免责条款。但法院查看合同发现,免责条款里确实没有逃逸这一项。最后判决保险公司照常赔付,司机另外承担刑事责任。这个案例说明,法院严格按合同条款执行判决。
常见误解澄清
很多人以为"逃逸就赔不了保险",这是错误观念。逃逸影响的是司机要承担的刑事责任,和保险赔偿没有直接关系。保险公司不能因为司机逃逸就拒绝赔付,这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但要注意,如果是商业第三者险,合同可能有特别约定,这和强制险完全不同。
保险公司的应对方式
保险公司接到逃逸案件时,通常会做三件事。第一,先垫付1.8万元急救费,这是强制要求。第二,调查事故真实性,防止有人骗保。第三,赔付后向肇事司机追讨垫付的钱。整个过程大概需要30-60天,受害者家属要准备好医疗单据、事故认定书等材料。
受害者的正确做法
事故发生后,受害者家属要立即做四件事:1.报警并拿到事故认定书 2.向保险公司提交索赔申请 3.收集所有医疗费用凭证 4.如果遇到拒赔,向银保监会投诉或起诉。要注意在事故发生后1年内提出索赔,超过时间可能影响赔付。
最新法律变化
2022年新修订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增加了一条重要规定。第一百零三条写明,交通事故逃逸不影响保险索赔权利。这条规定堵住了保险公司可能利用的法律漏洞。现在全国法院处理这类案件时,都会直接引用这条新规定。
重要提醒
遇到交通事故逃逸的情况,记住三个要点:1.立即报警并保存现场证据 2.要求保险公司按强制险标准赔付 3.不要签署任何免除保险公司责任的协议。如果保险公司推脱责任,可以拨打12378银保监会投诉热线。
总结来说,交通事故逃逸不能成为保险公司拒赔的理由。法律从多个角度保障受害者的权益,既有强制保险的赔付机制,又有社会救助基金的托底保障。司机逃逸会受到法律严惩,但受害者的救治和赔偿必须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