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的如何认定
交通肇事逃逸的五个关键知识点
一、什么是交通肇事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指的是司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擅自离开现场。这样做会让事故造成的责任无法查清。司机的目的是为了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种行为会带来三种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对此有专门解释。根据相关法律条文,构成交通肇事逃逸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事故本身已经构成犯罪。第二是司机逃离现场的目的是逃避法律责任。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成立。
二、构成犯罪的事故类型
根据司法解释,有八种事故情形会构成犯罪。这些情形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造成严重后果和司机负主要责任。
第一种情形是造成一人死亡或三人以上重伤。司机需要承担全部或主要责任。第二种是造成三人以上死亡且责任对等。第三种是财产损失超过三十万元且无力赔偿。这种情况同样需要司机负主要责任。
三、危险驾驶的特殊情形
第四到第八种情形涉及危险驾驶行为。这些行为本身具有高度危险性。比如酒后驾车或吸毒后驾车,导致一人以上重伤。司机需要负全部或主要责任。
无证驾驶造成重伤也属于这种情况。还包括驾驶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例如刹车失灵的车、没有牌照的车或报废车辆。严重超载导致重伤同样构成犯罪。
四、责任认定的关键因素
判定是否构成逃逸需要关注三个要点。首先是事故本身是否达到犯罪标准。这需要对照司法解释列出的八种情形。其次是司机是否存在逃避责任的主观故意。最后是客观上实施了逃离现场的行为。
责任划分直接影响定性。比如在财产损失情形中,三十万元赔偿能力是关键分界线。如果司机有能力赔偿则不构成犯罪。无力赔偿才会触发刑事责任。
五、逃逸行为的法律后果
肇事逃逸会加重处罚。普通交通肇事罪的刑期是三年以下。如果存在逃逸情节,刑期将提升到三到七年。逃逸致人死亡的刑期更重,可能面临七年以上徒刑。
除了刑事责任,逃逸者还要承担民事赔偿。由于逃逸行为,保险公司可能拒绝理赔。行政方面会吊销驾照且终身禁驾。这些后果都比普通事故严重得多。
需要特别注意两种特殊情况。第一种是送医后逃逸。如果司机先救人再逃跑,仍可能被认定逃逸。第二种是自以为无责的逃逸。即便司机认为事故与自己无关,擅自离开也构成违法。
法律对逃逸行为的认定非常严格。司机在事故发生后应当立即采取三个步骤:保护现场、救助伤员、报警处理。任何擅自离开的行为都存在法律风险。即使需要送医治疗,也要及时通知交警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