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处罚是怎样的
《交通事故逃逸处罚指南》
一、事故逃逸的基本处罚标准
发生交通事故后逃跑但没有构成犯罪的,需要接受三种处罚。第一种是经济处罚,公安部门会处以200元至2000元罚款。第二种是人身自由限制,可能会被拘留不超过15天。第三种是驾驶资格处罚,公安部门会永久取消当事人的驾驶证。
这些规定出自《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该条款明确列出八种需要处罚的情况,其中第三种就是事故后逃逸但未构成犯罪的情形。其他需要注意的情况包括无证驾驶、超速50%以上、破坏交通设施等。
二、八种重点处罚情形详解
法律具体规定了八类需要重点处罚的交通违法行为。第一种是证件不全仍驾驶的情况,包括没有驾照、驾照被扣留或吊销期间开车。第二种是将车辆交给没有驾驶资格的人使用。
第三种至第八种分别是:事故后逃逸未犯罪;超速50%以上行驶;强迫他人危险驾驶引发事故;违反交通管制强行通行;故意破坏交通设施;非法拦截车辆造成严重拥堵。出现这些情况都可能被处以最高2000元罚款。
特别注意两种情况会有附加处罚。如果是将车交给无证人员驾驶或严重超速,可能被吊销驾照。如果是无证驾驶、事故逃逸等情形,可能被同时处以15天以下拘留。
三、驾照处理特殊规定
对于事故逃逸行为,法律有特别严格的驾照管理规定。只要存在逃逸行为,不管是否构成犯罪,公安部门都必须吊销当事人的机动车驾驶证。更严重的是,这类人员终身不能重新考取驾照。
这条规定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有详细说明。该条款还指出,如果交通事故构成犯罪,除了追究刑事责任,同样要吊销驾照。但普通交通肇事犯罪者,在服刑期满后还能重新考取驾照,而逃逸者将永远失去驾驶资格。
四、刑事犯罪认定标准
当逃逸行为构成犯罪时,处罚会明显加重。普通交通肇事罪通常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存在逃逸情节,刑期会升到3-7年。如果因为逃逸导致伤者得不到救助而死亡,刑期将提高到7年以上。
构成交通肇事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事故造成一人以上重伤,其次是当事人负主要责任。在此基础上有六种情形会被定罪,包括酒驾、毒驾、无证驾驶、驾驶故障车、驾驶报废车、严重超载以及为逃避责任逃离现场。
需要区分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如果只是轻微事故后逃逸,可能只面临罚款和拘留。但如果事故导致人员重伤或死亡,且当事人负主要责任,就可能构成犯罪。是否构成犯罪需要根据具体伤情、责任划分等要素综合判断。
五、特殊情况处理建议
对于酒后驾车逃逸的情况要特别注意。这类行为即使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也会从重处罚。因为酒驾本身已属违法,加上逃逸情节,通常会顶格处罚2000元罚款并拘留15天。
遇到人员受伤的事故时,法律要求当事人必须履行救助义务。如果因为逃逸导致伤者伤情加重,即便最初事故不构成犯罪,也可能升级为刑事案件。这种情况下,逃逸行为会成为加重处罚的关键因素。
需要特别注意证据保存问题。事故现场的照片、行车记录仪视频、目击证人联系方式等重要证据,都可能影响最终责任认定。建议当事人在等待交警时,用手机拍摄现场全景照片,记录车辆位置和散落物位置。
遇到责任争议时,不要擅自离开现场。正确的做法是立即报警,在事故现场50米外放置警示牌,打开车辆双闪灯。如果确有急事需要离开,必须留下联系方式并征得对方同意,否则可能被认定为逃逸。
最后要提醒三点:第一,任何事故都不能逃离现场,这会使问题复杂化;第二,要及时联系保险公司,逃逸可能导致保险拒赔;第三,涉及人员受伤必须第一时间拨打120,救人是法律规定的首要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