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定的醉驾的标准是什么涉嫌醉驾上庭该怎么说才能免于刑事处罚
# 关于醉驾的法律规定与后果解析
## 一、醉驾的具体判定标准是什么?
我国法律将酒后驾车分为两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饮酒驾车,第二个等级是醉酒驾车。这两个等级的划分主要看驾驶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数值。当驾驶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20毫克/100毫升但低于80毫克/100毫升时,属于饮酒驾车。当酒精含量超过80毫克/100毫升时,就会被认定为醉酒驾车。
检测酒精含量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呼气测试进行初步筛查,第二种是通过抽血检测获得准确数据。国家制定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检测标准》明确规定,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80毫克就是醉酒驾驶的法定标准。
## 二、醉驾会面临哪些法律处罚?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1条规定,交警部门对醉驾人员有三个处理措施。首先会将醉酒者约束至清醒状态,其次会处以15天以内的拘留,最后会暂扣驾驶证3-6个月并罚款500-2000元。2020年实施的记分管理办法还规定,醉驾行为直接扣满12分。
除了行政处罚,醉驾还涉及刑事处罚。《刑法》第133条明确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构成危险驾驶罪。这个罪名最高可判处6个月拘役,并处罚金。如果醉驾导致交通事故,处罚会根据后果加重。
## 三、醉驾导致重大事故如何定罪?
当醉驾引发严重交通事故时,法律处罚会发生质变。比如造成人员重伤或死亡,或者导致重大财产损失,这种情况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该罪名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如果驾驶员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可能升级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这个罪名最高可判死刑。
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时会重点考虑两个因素。第一是肇事时的酒精含量数值,第二是肇事后的处理方式。主动报警、救助伤员、赔偿损失等行为可以在量刑时获得从宽处理。
## 四、法庭上如何争取从轻处理?
在庭审过程中,被告人可以通过三个途径争取较轻处罚。第一是主动认罪悔罪,如实供述违法事实。第二是积极赔偿受害人损失。第三是提供有利于案件处理的证据材料。但需要明确的是,符合醉驾标准的案件不能完全免除刑事责任。
根据《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办法》,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并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的被告人,最高可获得30%的量刑减让。但这项制度不适用于造成重大伤亡的恶性案件。
## 五、醉驾判刑后工作会受影响吗?
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解除醉驾员工的劳动合同。这条法律规定,员工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企业有权单方面解除劳动关系。具体来说,醉驾被判刑的员工可能面临三种后果:解除劳动合同、取消职务职称、影响职业资格认证。
对于特定职业的醉驾处罚更为严格。比如公务员醉驾会被开除公职,律师醉驾会被吊销执业证书,出租车司机醉驾将永久失去从业资格。这些行业处罚往往比法律处罚更加严厉。
需要特别注意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试用期员工醉驾,企业可以直接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合同。第二种是涉及职业驾驶的工作岗位,企业规章制度通常明确规定醉驾属于严重违纪行为。
## 六、如何避免醉驾法律风险?
预防醉驾最有效的方法是喝酒后完全不开车。如果必须驾车,要确保饮酒后至少间隔12小时再开车。现在很多城市提供代驾服务,使用这类服务既安全又合法。参加聚餐时应提前约定不劝酒,并互相监督驾车情况。
对于经常需要应酬的驾驶员,建议准备酒精检测仪进行自测。但要注意,自测结果不能作为法律依据,只能作为参考。真正具有法律效力的是交警部门的专业检测设备出具的数据。
最后要提醒的是,即使没有造成实际损害,醉驾行为本身已经构成犯罪。很多驾驶员误认为只要不发生事故就没事,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交警部门开展的常态化查酒驾行动,就是要消除这种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