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因职务行为肇事单位是否担责_非职务行为损害责任
《员工私事惹祸 公司要不要赔?五问五答说清责任划分》
一、什么是职务行为?
职务行为就是员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范围内做的事情。这和员工个人行为完全不同。单位只需要对员工的职务行为负责。法律明确规定,如果员工在上班期间因为工作原因造成他人受伤,单位必须承担赔偿责任。但如果是员工自己私下做的事情导致问题,单位不需要负责。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说得非常清楚。单位领导、普通员工在完成工作任务时导致别人受损失,单位要代替员工赔偿。如果员工做的事情和工作完全无关,只能由员工自己掏钱赔偿。这里最关键的判断标准就是:出事时员工到底是不是在干工作。
二、单位有过错必须担责吗?
法律还有特殊规定。就算员工不是在干工作,只要单位自己犯了错,也要承担责任。比如单位把汽车交给没有驾照的人开,或者明知员工喝了酒还让他用车。这种情况下,单位作为车辆的管理者存在明显过错,必须承担相应责任。
举个例子更容易理解。某担保公司司机刘某下班后喝醉酒,私自把公司的车开出去撞了人。虽然这不是工作行为,但法院调查发现,担保公司平时对车辆管理非常松散。公司既没有制定严格的用车规定,也没有检查刘某当天是否喝酒。这种管理漏洞导致事故发生,所以法院判决公司要承担30%的赔偿。
三、怎么判断单位有没有过错?
主要看三个方面。第一,单位有没有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比如是否规定车辆使用流程,有没有禁止酒后开车的规定。第二,单位有没有认真执行这些制度。比如是否检查员工证件,有没有定期进行安全培训。第三,单位有没有采取必要防范措施。比如有没有给车辆安装定位系统,是否保管好车钥匙。
在前面的案例中,担保公司既没有制定用车审批流程,也没有对司机进行酒精检测。车辆钥匙随便放在办公室,任何人都可以拿走。这些管理上的疏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所以法院认定公司存在过错。
四、赔偿责任怎么分配?
责任划分主要看双方的过错程度。员工个人要承担主要责任,单位根据过错大小承担次要责任。具体比例由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判定。通常单位承担的赔偿比例在10%-30%之间。
比如刘某醉驾造成100万元损失。法院认定刘某本人承担70%责任,担保公司管理不善承担30%责任。这样刘某个人要赔70万,公司要赔30万。如果公司已经给车辆买过保险,保险公司会在承保范围内先赔付。
五、单位如何防范风险?
单位要做到三点保护措施。第一,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车辆使用登记、钥匙保管、驾驶员资格审查等规定。第二,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定期检查车辆使用记录,抽查员工是否遵守规定。第三,做好安全培训。每年组织交通法规学习,强调酒后驾驶的危害。
特别要注意的是,单位必须保留好管理记录。比如车辆使用登记表、培训签到表、检查记录等。这些材料能在出事时证明单位尽到了管理责任。如果单位拿不出这些证据,法院就会认定单位存在过错。
现在很多单位使用智能管理系统。比如给车辆安装GPS定位,必须刷卡才能启动车辆,手机APP申请用车等。这些技术手段既能规范管理,又能自动保存记录,是很好的防范措施。
总结来说,员工私事惹祸单位一般不赔,但单位自己犯错必须担责。关键要看单位有没有尽到管理责任。做好制度建设和日常监管,既能保护他人权益,也能避免单位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