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德国经济奇迹
德国充分利用工业革命二战前德国经济奇迹 ,将国家经济发展推上了一个新二战前德国经济奇迹 的速度。
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前德国经济奇迹 的发起者,第一次直接战争并没有伤害德国本土,因此它使德国纳粹主义得以重演。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惨遭惨痛,几座主要城市遭到轰炸,几乎是面目全非。但是,在德国战败之后,经济实力迅速恢复,直到现在,德国已经成为欧盟的领导者。战败后,德国为何恢复得如此之快?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成千上万人丧生,而欧洲战场(当时的主要战场)上有许多国家处于废墟之中。被击败的国家德国分为两个国家东德和西德当时,整个德国的经济发展非常缓慢。
那么,为什么德国从1950年代开始发展并在短时间内成为西欧的经济强国呢?一个分为两个国家的国家如何快速发展?在战争中,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德国已几乎精疲力尽,以补偿国家,还缴获了德国的一些工业基础设备。尽管战后德国的基础设施几乎消失了,但仍保留了一些人才。尽管历史悠久的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但不可否认的是,二战前德国经济奇迹 他的民族素质很高,而且他的工作也更加严格。因此,如果您给德国一个发展的机会和时间,您可以立即康复。当时,德国柏林被苏联和美国分开,还建立了柏林墙。但是,由于美国直接面对苏联边界,因此美国不敢放松和大规模支持西德。
有了这笔资金,德国大力发展了工业基地。在1950年至1970年之间,德国可以说是一个经济奇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的殖民体系开始崩溃。对于德国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德国的殖民地很少,而且不受原产地和资源市场的限制。战后也开始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充分利用了这场工业革命,将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二战时德国的经济状况如何希特勒把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二战前德国经济奇迹 ,烧向二战前德国经济奇迹 了失业现象。上台后的第三天二战前德国经济奇迹 ,二战前德国经济奇迹 他就在广播电台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二战前德国经济奇迹 ,声称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在纳粹当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这样对比一下,纳粹党宣传自己“创造了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还真不全是在自吹自擂。
希特勒上任后的第二把火,烧向了德国几乎陷于停顿的经济状态,宣称要尽快让德国经济发动机高速并持续地运转起来。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这些实在的数据表明:纳粹当局的确在不长的时间里,创造了德国经济复兴的奇迹。
希特勒对内烧的第三把火,是重建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福利政策。希特勒上台后大力推选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在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的同时,还扩大了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纳粹的属下工会劳动阵线,在疗养胜地鲁根岛等地,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仅1937年1年内,全德就约有1000万工人享受到了这项福利。
如果说希特勒上任后对内烧的“三把火”,让除了犹太人之外的大多数普通德国人得到了实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拥戴纳粹当局的话,希特勒对外也烧的“三把火”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大国。这让德国人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都大大增强,更加坚定地支持希特勒和纳粹党。
希特勒对外烧的第一把火是秘密重整军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使德国的空军力量超过英国,陆军力量也超过法国。
对外希特勒烧的第二把火,是收复失地和和平扩张。根据1919年6月28日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战败的德国一共丧失了拥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国土,莱茵河地区则被“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明确规定为“非军事地带”。希特勒上台后,经过一番折冲,不仅收回了萨尔地区、派兵占领了莱茵非军事区,而且在1938年3月让奥地利“回归”德国后,又把有350万人口的捷克苏台德地区纳入了德国版图。
希特勒对外烧的第三把火,则是通过举办1936年柏林奥运会,以最隆重的仪式,在德国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国的重新崛起。希特勒亲自担任柏林奥委会大会总裁。他下令用16吨铜铸了一座奥林匹克巨钟,建筑了一座高达70米的希特勒钟塔,建了一座能容纳10万人的运动场,建了一个可容纳2万名观众的游泳池,并修建了比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更豪华的奥运村,1936年8月1日,在德国柏林举行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希特勒宣布开幕。会场上飘扬着纳粹旗帜,德国运动员通过主席台时,行纳粹礼,高呼“万岁---希特勒!”德国第一次通过电视播放了奥运会比赛盛况。在这次奥运会上,德国获金牌33枚、银牌26枚、铜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通过举办奥运会,希特勒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
希特勒上任后的内外“三把火”,烧得如此漂亮,表明德国在希特勒独裁之下的确曾经取得了一些卓越成就。德国人当然有理由为身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而自豪。特别是希特勒个人生活方式又如此地简朴,是个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烟更不闹绯闻,让不少德国人感动得简直要用高尚纯洁来形容元首了。至少到1939年,在大多数德国人眼里,希特勒已经是仁慈有为的统治者,甚至可以说是德国的大救星了。
这是德国战争前的准备工作,而开战后,尤其是1944年之后的德国。经济几乎崩溃,劳动力大多死在战场上。整个国家逼近崩溃的边缘。当时的德国人几乎是靠精神存活着。
二战前夕德国经济高速发展,那么为何还要发动二战?二战前夕,德国经济似乎已经发展得很好了。有几个数据,我们需要关注:
年均20%二战前德国经济奇迹 的经济增速二战前德国经济奇迹 ;
工业产值占到整个资本主义的13.4%(1937年数据),高于英法,仅次于美国;
失业率逐年降低,1933年为20%,到1936年已经降到5.7%。
要知道,一战后德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近乎崩溃;而1929—1933年又恰逢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放在大环境中分析,从数字上看,战前德国经济已经发展的不错了,甚至很多人称其为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德国经济的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我们知道,一战后德国经济受到重创,英美等国对其采取了纵容和扶持的政策,主要是消化美国的贷款。据统计,在1924年到1930年,德国70%的外资来自美国,绝大多数都用来恢复和扩展工业。
除了英美之外,苏联向德国提供另一种形式的帮扶。苏联向德国出口原料,德国向苏联出口工业制成品,这基本上打破西方国家的贸易封锁。
由于经济过度外向,1929世界经济危机到来时,德国影响也比较严重。一方面,世界贸易萎靡不振,英美的贷款扶持政策难以为继,经济发展失去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德国已经失去了原有全部殖民地,而且还要承担了巨额战争赔款。所以,德国也深陷危机泥潭。
面对危机,以布吕宁为首的魏玛政府茫然无措,惯用的政策就是加税,这造成了与民众的矛盾逐步激化。德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这个时候,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上台了。
希特勒上台后,为了使德国摆脱经济危机,不得不走上凯恩斯的道路,也就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如加强国有化,保持一定的私有化,通过基建投资来消减失业。我们知道,德国的高速公路世界有名,其实就是起始于那个时期。这些方法看似简单,但在当时还比较有效。短短几年内,经济就快速恢复,并出现了开头所描述的“繁荣”。
但这种政策有个潜在问题,这就是国民经济逐步转移到军事化轨道上来了。兴修基础工程,看似便于出行,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军队;帝国银行发行Mefo bill汇票,大力发展军工,偷偷武装军队;实行配给制,限量供应石油、食物等必需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些政策都具有“战时经济”的影子。到了后期,这种政策也难以实行了。毕竟,德国销售市场、原料产地都是有限的。
于是,一种思潮出现了,就是扩大势力范围,建立德意志人统治的经济区域,提供生存所需要的原料、粮食等物质。这种思潮影响了经济,也促使经济走向了战争的一面,乃至后来出现了希特勒争取“生存空间”的说法。总体来看,在经济危机面前,德国选择了战争的道路。表面上经济的恢复,并不是经济的真正发展,而是埋下了战争的伏笔。
世界上第一个零失业率的国家是二战时德国吗?世界上第一个零失业率的国家是二战前德国经济奇迹 :二战时期的德国(这只是当时德国的“统计游戏”)。
零失业率经济奇迹:
1933年之前二战前德国经济奇迹 ,德国(当时的魏玛共和国)的经济状况一团糟,失业人口高达600万,占劳动力人口的一半。但1933年之后,德国新政府创造二战前德国经济奇迹 了一个经济奇迹----零失业率。到1939年,全德国的失业人口只有区区30万,失业率接近于零。
实际情况是:当时的德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实现“经济奇迹”。
(1).在失业率统计中,女人被排除在外。
(2).德国人被给予非常简单的选择:或者工作,或者被定义为“不想工作(work-shy)”而被送到集中营。
(3).犹太人从1935年起被剥夺公民身份,也因此在失业人口统计中被剔除在外。
(4).从1935年起,德国实行强制义务兵制,很多年轻人也在失业人口统计中被剔除。想象一下,截至1939年,德国的军人总数高达140万。
所以说当时的德国零失业率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是“统计游戏”。但也不可否认,当时的德国政府通过大量的公共工程确实创造了很多工作岗位,比如:挖战壕、修公路、植树造林等。
二战前希特勒是怎么解决德国的失业率的二战前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失业率的国家。
零失业率经济奇迹 : 1933年之前,德国(当时的魏玛共和国)的经济状况一团糟,失业人口高达600万,占劳动力人口的一半。但1933年之后,德国新政府创造二战前德国经济奇迹 了一个经济奇迹----零失业率。到1939年,全德国的失业人口只有区区30万,失业率接近于零。
要知道把那么一个德国治理成能发动二战的军事强国得多少的经济实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战火牵扯到了五大洲的居民。战争分为五大战场,即欧洲战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和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卫星国为一方,以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同盟国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1933年1月30日,在西部财阀和东部军官团的支持下,奥地利人、德国纳粹党领袖希特勒黄袍加身,在一群据说是爱国的德国人的个人宣誓效忠声中,粉墨登场成为了德国,而不是奥地利的总理。此人上台不久,便创下选举政治的一个旧亮点——部署大批流氓控制国会议事场内外,议员不选择他的议案就不能吃饭;以及一个新亮点——选举后逮捕任意数量的非N粹党议员,以此保证剩下的议员中支持者占绝大多数。于是选举从此就不再需要“浪费时间、金钱与精力”来统计票数,也能得到结果,因此变得简单起来。希特勒靠着因此得来的“极高的支持率”,开始了他的独裁生涯。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德国体面人对一个奥地利人的支持和效忠当然也不是无条件的。他们需要德国立刻实行自己的震灾疗法,解决德国当前面临的问题。其中,西部财阀需要订单来解决生产相对过剩型经济危机;东部军官团不想再当士兵,需要足够多的军官职位来为自己提供足够多的差事和报酬;跟随者需要更体面的生活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各项需求的结合,汇成希特勒竞选时的名言:“如果我现在掌握政权的话,就把陆军部长叫来,问他:‘全面武装需要多少钱二战前德国经济奇迹 ?’如果他需要200亿、400亿、600亿甚至1000亿,他一定能得到。那时我们就武装、武装、武装,直到武装就绪。”
这样一来,德国解决生产相对过剩型经济危机的方法,逐渐往扩充军队上靠拢。从经济需求角度上看,士兵多了,总需要军官来管理,于是军官的需求就增加了,这样可以给东部军官团提供越来越多的差事和报酬;军官和士兵不是街头流氓,他们需要各种各样的装备,从坦克到袖标,无所不包,于是大量的需求也就产生了,西部财阀需要的订单也会越来越多;跟随者们则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新兴贵族,并以此来攫取金钱与权力。
在这个经济体制下,西部财阀、东部军官团和希特勒跟随者的需求都将能够有效地满足,可谓皆大欢喜。至于这样做下去之后会发生什么事,那是以后的事,反正当时的主流经济理论也不能预知。因此当1933年3月授权法通过后,新的经济体制迅速建立起来。
从1933年3月——1939年8月,德国经济发展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是德国经济的成型阶段,尤为特殊。
经济恢复阶段(第一阶段):1933年3月——1934年12月。
由于1929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使德国工业大量停产,工人则大量失业。同时,德国金融资本有大量的金融产品需要流动。根据实际情况,N粹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1934年,德国颁布了“德意志经济有机条例”,把整个国家的产业部门组建成四级经济组织,由国家政权直接规定各企业的生产任务和定额,并集中规划原料、人员与制成品。
与此同时,“全国劳动组织法”也展现在德国人眼前,工人社会保险权利被取缔,原来积累的失业、残废、退职、退休的保险基金被国家政权接收。
这一时期德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把这些闲置的资金、设备和劳力动员起来。
基于此,此轮扩军不仅没有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还使德国一举摆脱了生产相对过剩型经济危机,连带扩充了生产资料自我消费。
在这一时期,德国军事战略波澜不惊,没有什么特别举动。但很快,德国就进入了新的阶段。
勒紧裤带阶段(第二阶段):1935年1月——1936年12月。
闲置的设备和劳力是有限的,当时间踏入1935年时,德国已无闲置的资金、设备和劳力可供动员。而扩军速度不仅没有放缓,反而进一步加速,那么资金、设备和劳力从何而来?N粹主要通过压缩个人消费来解决。这虽然导致了个人消费资料生产停滞之苦,导致轻工业部门大量倒闭和裁员而重新出现超过90万工人失业的现象,却依然使生产资料自我消费和国家/社会消费得到了满足,因此工业在恢复期之后继续发展。
1935年,德国开始实施强迫无偿劳动,范围包括25岁以下的男女青年。
同年,德国爆发了“面包危机”和“黄油危机”。很快,在宣传部长戈培尔的“提倡”下,德国平民一夜之间突然喜欢起黑面包和人造黄油来。
于是白面包迅速换成黑面包,黄油则换成人造黄油,1936年,“四年计划”由N粹二号人物、空军司令戈林牵头启动,它的目的是使经济全面转入扩军备战的轨道。
在这一时期,德国军事战略开始聒噪起来。
在1935年的开头,由于空军司令戈林的努力,建立了一支数量超过英国,并不断拉大差距的空军,壮了XTL的胆。于是XTL迫不及待地于1935年3月9日宣布德国空军正式成立,并告诉前来谈判的西门外JD臣和艾登,德国空军的实力已经和英国相等。而在失去了空中均势之后,英国就比较容易被XTL讹诈了。
很快,N粹颁布《帝国防御法》,宣称“使全部力量为军事服务”,公然无视和约的军备限制条款。并于1936年3月出兵莱茵河西岸地区,接着干预西班牙内战,形成“三个法XS包围法兰西”之势。
面对德国的行为,英法上层无动于衷,只有以丘吉尔为代表的一小撮目光敏锐者发现了问题的实质。
在1936年底的一次演说中,丘吉尔对局势的发展做出了预言:“德国正在以德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来扩充军备。它由一小撮洋洋得意的亡命之徒领导着。在这种专制统治下,经济日益困难,不满情绪日益增长,他们很快就不得不在经济财政崩溃和内乱,或者发动战争这二者之间作出抉择。”
同时,在丘吉尔的努力下,德国的军备扩充速度和程度浮出水面。
德国战备的开支
1933年 五十亿马克;
1934年 八十亿马克;
1935年 一百一十亿马克
注:按1936年币值,12马克折合1英镑。
(数据来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经济侵蚀阶段(第三阶段):1937年1月——1939年8月。
当个人消费被压缩到不合适继续压缩,还要继续蛮干为国家/社会消费腾出消费空间的时候,涉及国M经济基础的生产资料自我消费就被送上了祭坛。从一个现代大国角度来说,这是禁忌的行为,但N粹作为腐朽的产物,自然是可以百无禁忌的。
所谓军事膨胀型经济危机,简单来说就是当军需产业这种国家/社会消费畸形扩大,不但吞掉了个人消费,还要发展到连生产资料自我消费也给吞掉,从而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的一种与生产相对过剩完全不同的经济危机。由于生产资料自我消费涉及生产资料的维护、修理、更新和扩充,当折旧大于投资的时候,生产资料别说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扩充,就是连简单再生产的维护、修理、更新都保不住。这样一来,德国工业体系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迅速衰退的现象。
在N粹的领导下,德国军事经济发展至此,终于带来了军事膨胀型经济危机这个恶魔。随着经济危机迅速加深,德国内部之前暂时压下的各种经济问题纷纷暴露,人民困苦不堪,军事战略也迅速活跃起来。
二战德国经济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到来时,德国受到沉重打击。1923—1928年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德国工业生产上升二战前德国经济奇迹 的趋势是以美国提供的短期贷款为基础的。此时,这笔约200亿马克的贷款被美国收回,由此触发二战前德国经济奇迹 了德国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经济危机。
危机期间,工业生产直线下降。1929—1932年,煤产量下降32.7%,生铁产量下降70.3%,钢产量下降64.9%,机器制造业产值下降62.1%,发电量下降23.4%。工业生产总值下降约40%,生产资料生产减少53%,消费品生产下降25.3%,出口总额减少69.1%,进口总额减少70.8%,国库黄金储备锐减4/5。10 与此同时,劳动时间平均削减约47%,在建筑业中劳动时数减少约66%。各行业职工人数大大减少,其中钢铁、机械和电力工业的职工减少约64%,硬煤开采业职工减少约47%。
经济危机对工人阶级的生活带来灾难性影响。失业人数迅速增加。1929年9月,失业人数为130万,一年后达到300万,1931年9月上升为435万12,1932年2月除几百万人临时做短工外,失业人数达800万。失业救济金波动于每周16.44马克(大城市)和13.14马克(小城市)之间。只有82%的失业登记者能够领取失业金。
经济危机对城乡小资产阶级的打击也相当沉重。在经济危机期间,城市小工商业者、小企业主和手工业者的经济地位动荡不定。许多工厂倒闭,中小企业大量破产。据德国官方统计,1928—1931年工厂年倒闭总数由10595家上升到19254家,几乎增长一倍。同时期内,工厂年合并总数由3147家上升到8628家,几乎增长2倍。其中,个体商贩的处境十分窘迫,1931年有6664家商店倒闭,3581家被迫合并。正当小资产阶级经济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对共和制感到失望,并逐渐脱离传统资产阶级政党寻找出路,对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充满憧憬时,希特勒的纳粹党抓住了时机。它有针对性地对小资产阶级展开了蛊惑性煽动,把他们拉到纳粹运动中来,成为纳粹运动的主要的社会基础。
希特勒上台时有八百万失业者,他许诺"工作,工作,再工作",为此进行巨额贷款,开展各种事业,特别是军工,扩军备战,战前可说达到了充分就业。纳粹深刻理解大抓民生的意义,首创性地提出"休假",使休息日增加了一倍,并开始发展大众旅游,十四天的德国全境游只要四十至八十帝国马克。希特勒甚至还提出"全民汽车化",于是"大众汽车"应运而生。面对世界市场和气候的不确定性,确立和采取了许多保护农民的制度和措施。今天欧盟的农业制度、道路交通规则、强制保险制度、儿童补助制度、税率等级制亦即自然保护的基础都来自那个时代。纳粹确立了养老金计划,让年老和贫穷不再是同义语,"使老年工人的生活水平和其他职业的同胞没有明显的差别",联邦德国持续并发展了这一制度。
更加有人做过计算希特勒上台的前三年,全国的经济实现了每年以%100的增涨速度增加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此时,德国政~府的赤字仍然高得吓人,失业人数超过600万,莱茵河西岸地区虽然已被盟军在1930年6月归还,但却百废待兴;而且法国还占领着萨尔州,并企图用培植当地分裂势力和亲法分子的做法,通过全民公决,把这个州正式吞并掉。只要德国的经济形势不好转,法国人的这个阴谋就随时可能得逞。而且,纳粹party的执政还有些先天不足,因为它并不拥有议会中的绝对多数席位,这些都困扰着魏玛共和国的新任总理希特勒。
在执政的第一年里,希特勒政~府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做得相当成功。反对party被不违反民~主的程序和手段取缔了,莱茵河西岸重工业区的工厂相继恢复了正常运转,德国摆脱了战败国的地位,收回了大量主权。除了被取缔的那些政party的忠实追随者外,大部分德国人民对反对party和工会的消失都并不反对,甚至很赞成。魏玛共和国的14年统治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场丧权辱国的灾难,人民生活水准比一战前的帝国时期大大下降,所以他们对这个民~主政体及其政party并无好感;旧工会连起码的就业率和工人最低生活保障都争取不到,更遑论其它。1933年,希特勒除了把少数反对party成员打入监狱以外,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他的亲手设计和主持下,人类历史上不仅空前,而且很有可能绝后的伟大经济奇迹开始了。
自1928年起,各种高速公路的修建计划就已经纷纷出台了,但总是因为政~府财政困难而作罢。希特勒对这个计划非常感兴趣,但也有很多反对意见,因为德国人当时穷得叮当响,连能否保住饭碗都有问题,根本没钱买汽车。但希特勒还是决定拉紧裤腰带来加以支持,因为按照他的逻辑,必须先有路,然后才能有汽车,不然汽车就是造出来也没地方开。何况高速公路可以创造大批就业机会,而高失业率又使得当时德国人的工资低廉,降低了建筑成本。所以他力排众议,跑遍全国各地,喊了许多口号,四处为工程剪彩、奠基。有的时候,口号比钱还管用,德国人民真的不计报酬,不讲待遇地跟着他们的领~袖,以军事化的纪律,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Fuehrer(领~袖):这个词一直被错误地翻译成"元首"。这是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身的希特勒给自己取的新称呼,目的就是贴近群众,不要像"主席"或"总统"那样,显得太贵族化。在上任后的前四年里,他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内政建设方面。谁也不能否认,他的政~府在经济方面表现得实在出色:1933、1934、1935,仅仅三年,希特勒就把德国-这个之前全世界赤字和失业率最高的、实际上已经破产的国家改造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而且这完全不是靠外国投资和援助取得的。
在这三年内,德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无疑远远超过了100%-当然这也得益于大量旧工厂重新开工,世界经济复苏等客观因素,而德国国民的失业率从30%以上降到零-除了蹲监狱的那些犹太人和反对派以外。更加惊人的是,希特勒实际上兑现了他竞选时的诺言,为德国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决不是让少数人率先富起来,而是让广大工薪阶层和管理阶层一起富起来。工资上涨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管理阶层不久就找不到什么东西,是他们买得起,而工人们买不起的了。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德国工人,三年前还在下岗,为了每小时工资只够买一块面包的临时工岗位,你和你的左邻右舍争得头破血流。而三年之后,你却坐着豪华游艇去非洲或美洲享受阳光假日去了。工薪阶级有权并有钱出国度假,这之前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英国没有,美国没有,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工人直到现在还没有(甚至想都不敢想),而在1935年的纳粹德国就有。
随着长达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它至今还叫做"希特勒路"-建成,各种造车厂、修车店、加油站如雨后春笋般相继破土而出,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1938年建立的"大众汽车"公司。不仅如此,希特勒还在比较飞机和飞艇之间的优劣,以决定他下一个支持建立的交通公司到底是应该叫做"大众飞机",还是"大众飞艇"呢。当然,希特勒热衷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即将到来的大战积累实力。他曾经说过:"人民需要度假,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坚定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