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来了躲在门后
1.在学校,地震来了的话,我们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靠近门的学生可以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同学尽快躲到课桌下,用书包护住头部地震来了躲在门后 ;靠墙同学紧靠墙根。远离外墙、门窗,不要使用电梯,不能跳楼。
2.如果地震来了躲在门后 你地震时你在楼房中,应该迅速远离外墙及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等开间小、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跳 楼,也不能使用电梯。尽量不要躲在木质桌子底下,或者床底下,而应该躲在坚固家具的旁边,衣柜墙角边是比较安全的。
3.在野外,地震来了的话,我们可以到到开阔平坦地避震,要尽量避开建筑物、高大树木以及山坡、河沟等地,以防滚石、泥石流、滑坡等。室外情况复杂,震时要注意观察,选择恰当的方法避险,避免意外伤亡。
4.如果地震时你正在户外,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正确的做法是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要避开高大建筑物
5.在公共场所,地震来了的话,不能跑进建筑物中避险,应避开广告牌、变压器等危险物。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6.地震来了的话,我们应该保持镇静,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切忌乱逃生。平时要熟悉地震知识,参加地震科普宣传活动,掌握基本的地震防御方法,震前震后都不要听信和传播谣言。
地震来临时,躲到哪里比较安全?“生命三角空间”
地震来临躲在哪里最安全
发生地震后地震来了躲在门后 ,能形成“生命三角空间”地震来了躲在门后 的地方是最佳的躲避地点地震来了躲在门后 ,承重墙角,大冰箱旁边,厨房,厕所,储藏室等空间比较小的地方都是可以躲避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可能形成生命三角,不至于完全坍塌。躲避时尽量靠近水源处。 家里最安全空间依次如下:厕所,厨房,承重墙的墙根下,铁质,实木床下。
地震来了怎么躲
选择合适地点后,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同时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眼睛和掩住口鼻;静心等待最佳逃亡时机。
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地震发生之时是躲还是跑
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如果地震来了躲在门后 你离房屋的门较近,屋外又有大面积的空地,抓住这短暂的时间跑出屋外会很安全,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还是就地躲避,不要乱跑为好。
地震来临躲在哪里最危险
地震的时候不要选择阳台,窗户下面,建筑物内侧或者靠近外墙的地方躲避,因为从地震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楼房的最终都是外墙坍塌,主体保存。此外,地震发生时不宜躲到柜子或者箱子中,一旦躲进去,会丧失主动性,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还不利于被救。 家中不安全空间排名如下:客厅,大卧室,非承重墙下,大衣柜和钉在墙上的橱柜下。
地震了躲在什么地方最安全地震了躲在什么地方最安全
地震了躲在什么地方最安全地震来了躲在门后 ,目前,包括小米、华为、vivo和OPPO等在内的多家国产品牌手机、以及互联网电视均实现了地震预警这一功能。地震了躲在什么地方最安全。
地震了躲在什么地方最安全1
1、人在卧室
千万别钻床底下地震来了躲在门后 :地震后房屋倒塌有时会在室内形成三角空间,这些地方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它包括床沿下、坚固家具下、内墙墙根、墙角等开间小的地方。以前人们认为钻到床底下最安全,但床底下能躲不能逃,并非最佳的躲藏之处。
躲开头上悬挂物:要选择上面没有悬挂物,附近没有电源插头的地方,以防上面的悬挂物落下砸伤及电源线着火引发的次生灾害。
衣柜绝不允许进去:唐山地震时,有人钻进衣柜躲藏,几天后救援队发现时,人是完好的,但最后憋死了。
把门打开:躲藏地点离门近点,门最好打开,可以背靠在门框上,手抱头,待地震结束时准备随时转移,为逃生准备活路。
2、人在客厅
把客厅当成转移地带:现代人生活富裕了,宽敞明亮的新式客厅出现后,其功能也在变,成为日常会客、休闲的区域。
客厅是四通八达没有堆积物的地方,地震中,应把客厅当成安全的转移地带。
逃生用具应放在客厅明显处:中国人传统习惯是将逃生用具锁在柜子深处,一旦用时却发挥不了作用。逃生用具应放在客厅明显处,方便各个房间的人拿起就跑。
3、人在卫生间
此处最安全:如果地震发生时,地震来了躲在门后 你恰好在卫生间,那么恭喜你,你的生存几率要大很多。地震时,尺度越小的房间越安全,尺度越大震动越大越容易倒塌。卫生间的墙多是承重墙,房顶坠落物少,相对更安全。
水源很重要:守着水源是卫生间的一大优势,唐山地震,有人靠水维持了很长时间。
人莫扎堆:都知道卫生间最安全,但地震发生时,切莫全家人都一起躲在卫生间,分散躲藏可以增加生存几率。因为,地震时哪里最安全并不确定,只是相对的安全,人员分散躲藏意味着总有人在外面以防万一,可以在震后即时展开救援。
4、人在室外
就近选择开阔地:立即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
避开高大建筑物:要躲开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高大建筑;不要停留在过街天桥、立交桥的上面和下方。
避开危险物、高耸物或悬挂物:要注意躲开广告牌、街灯、物料堆放处;要避开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还应该注意自动售货机翻倒伤人。
避开其它危险场所:避开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围墙,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等处,还要注意避开高压线和下水道。
要保护好头部: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5、人在车里
千万别躲在车里:汽车看起来很结实,但其实只是薄薄的一层,不堪一击。发生大地震时,如果你在驾车,汽车会像轮胎泄了气似的,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此时应避开十字路口将车子靠路边停下,然后立即下车抱头蹲在车边。
抓牢扶手,降低重心:如果地震时你正坐在行驶的电(汽)车内,那么只好就地取材,抓牢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6、在楼梯间
千万不能坐电梯:地震发生时,千万不能使用电梯。一旦断电,上不来下不去就卡在里面出不来了。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可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
往哪儿跑要看情况:地震发生后,一定要往下跑吗?答案是不一定。尤其是住在高楼层的住户而言,往哪儿跑的原则应该是就近——离地面近就往地面跑,离楼顶近就往楼顶跑,总之,“见天见地”都能够和外界接触,相对更安全。
一定要走安全的逃生通道。
逃生绳使用分人群:有的家庭备有逃生设备,比如速降绳,使用时一定要在一轮地震波结束后的平静期。提醒您的是,使用速降绳的人一定是经过训练的,速降过程中需要脚的借力支撑,否则跟跳楼没什么区别,只是多了根绳而已。
7、心理疏导
良好的心理素质:还有一点比这些具体措施更重要,那就是面对灾难时良好的心理素质。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遭受打击、目睹死亡、经历毁灭,会出现恐惧担心、迷茫无助、悲伤内疚、愤怒失望等应激反应,甚至留下长久的心理创伤。
灾难发生后及时进行心理援助:可以帮助灾难亲历者最大限度地利用积极应对技能,面对和走出可能的心理阴影。同时,救援人员的心理疏导也不能忽视。一定要让大家保持冷静沉着,尤其在公共场合,恐慌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混乱,要学会理智地面对灾难。
另外,“防患于未然、无备才是大患”,平时在家中床下、卫生间等相对安全的地方,常备应急包,就可能增加遭遇地震时生存的希望。
地震了躲在什么地方最安全2
苹果手机怎么设置地震预警
1、苹果手机仅有个别国家的iPhone系统中预置了地震预警功能,如地震频繁的日本,国内还没有进行系统内置,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在App Store中下载第三方应用。
2、打开AppStore在上方搜索栏输入 地震预警 ,在搜索结果页面点击下载app。
3、下载安装完成后打开手机 设置 ,在设置列表中找到地震预警app,点击进去。
4、将地震预警app的位置权限设置为 使用期间 ,再将下方 后台app刷新保持开启 状态。
5、进入地震预警页面 开启通知 选项,设置完成后在地震发生时,手机上就会收到预警提醒。
之所以能做到提前预警,基本原理是电波比地震波快,对正在发生的地震还没有波及的`区域,提前几秒或几十秒发出预警。为实现这一功能,则需要在可能发生地震的区域提前安装地震预警的传感器,地震后,传感器把数据传输到预警中心。预警中心分析认为是地震后,则对周边的手机、电视等提前发出警报。
“为了让大家知道地震预警,一是下载地震预警APP、二是将该功能内置到手机中。”王暾表示,目前,包括小米、华为、vivo和OPPO等在内的多家国产品牌手机、以及互联网电视均实现了这一功能。
地震了躲在什么地方最安全3
2021年11月30日21:53,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出现5、8级地震,2021年12月1日5:39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出现了4、2级地震,2021年12月1日16:30,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再次出现3、5级地震。不知道是何原因,近日我国的小地震“扎堆”出现了。
很多国人开始关注起“地震预警”的知识来,不是说地震出现的时间和地点都存在不确定性,并不能像天气预报那样提前进行准确预报吗?那怎么会有“地震预警”呢?
的确!地震预警是真实存在的,地震预警就是在地震到来前,地震局提前发出预警,通过手机和电视等通讯方式让居民第一时间看到,这样就可以减少伤亡和损失。
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州市泸县发生6、0级地震,中国地震部门就提前发出了地震预警,很多人的手机都第一时间收到了,有人收到的是49秒倒计时预警,有人收到的是31秒,还有人收到的是6秒。
2021年7月14日21:36,四川汶川出现4、8级余震,很多四川朋友的手机就收到了19秒的地震预警,19秒后房内吊灯果然在晃动,还有朋友的手也在摇晃,结果把喝稀饭的碗给摔了,看来地震预警还是蛮精确的,地震预警所言非虚。
那么地震预警最多能提前多少秒?30秒,60秒,还是100秒。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地震预警”的原理。
很多科普文章都对地震知识进行过科普,导致地震发生的起因很复杂,跟地面紧密程度、地面厚薄程度、物质成分,以及地面内部运动的剧烈程度都有关系,所以地震是无法精确预测的。
地震波
地震发生后会产生地震波,按照传播方式的不同,地震波可分为三种,横波、纵波和面波,横波的影响是左右震动,纵波的影响是上下震动,面波的影响是复杂震动,既有上下震动,又有左右震动。
传播速度最快的是纵波,因为纵波是推进波,速度为5、5-7公里每秒,所以纵波最先抵达地面震中位置,但由于纵波只是上下震动,房屋,灯具,桌子都不会动,以至于我们都无法感受到,所以它的破坏力是最弱的。
速度次之的是横波,横波又称剪刀波,它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约为3、2-4公里每秒,所以在纵波到来之后横波才到来,横波到来后会出现,会出现左右振动的情况,屋顶上的灯会左右摇摆,房屋或有明显震动,所以破坏力也是比较强的。
最后到来的是面波,面波是横波与纵波相互作用后而产生的一种复合波,它到来后,会出现各个方向的震动,左右、上下、前后,所以,它的破坏力是最大的。
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就是精密的地震探测仪能探测到人类无法察觉到的纵波,第一时间确定震源深度和震中位置,并快速计算出横波到来的时间,并以横波到来倒计时的方式发出地震预警,全过程只需要几秒钟。
这就是地震预警的原理,那么地震预警最多能提前多少秒?这其实跟震源深度有很大关系,震源深度就是地震发生点距离地面的深度。
说到震源深度,就得知道震源深度的划分标准,根据震源深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浅源地震,距离地面60公里以内,中源地震:60~300公里以内,深源地震:300公里以外。
地震是地球上时常发生的自然现象,从1976年至2020年间,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共记录了 57000次地震,平均每天出现3、54次地震,实际地震次数远高于记录数据,简直可以用家常便饭来形容。
但是96%的地震都发生在距离地面300公里以内的范围内,即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只有4%的地震才发生在300公里以外,即深源地震,这是因为地壳越深,温度越高、压强越大,地震相对较少。
震源越浅,地震对地面造成的威胁就越大,地震预警提前时间就越短,震源越深,反而对地面造成的威胁就越小,地震预警提前时间就越长。
举个例子,一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0公里,二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500公里,纵波速度以7公里每秒,横波速度以3、2公里每秒来计算。
一次地震:纵波抵达震中地面需要15秒,而横波抵达震中地面需要32秒,地震预警只能提前17秒发出。二次地震:纵波抵达震中地面需要72秒,而横波抵达震中地面需要157秒,所以地震预警可以提前85秒发出。
在2021年前,记录震源最深的地震是,1934年6月29日发生于印度尼西亚的地震,震源深度达到720公里,震级6、9级,经过简单计算,得出震中位置地震预警可以提前122秒。
但是在2021年1月8日,北美洲多米尼加共和国发生了一次3、1级小地震,它的震源深度打破了世界纪录987公里,在震中位置地震预警可以提前168秒,但如果在非震中位置,地震预警提前时间更长。
所以地震预警最多只能提前168秒,而多米尼加共和国的3、1级小地震创造了新的震深纪录-987公里。
遇到地震正确的自救方法是怎样?遇到地震不同情况有不同地震来了躲在门后 的自救方法:
一、家住平房
尽量保护头部地震来了躲在门后 ,如有可能地震来了躲在门后 ,可以冲出房屋外到空旷的地带。如果来不及,就在坚固家具下暂时躲避,再伺机快速转移到户外安全处。
二、家住楼房
室内较安全的避震地点:坚固的桌下或床边;低矮、坚固的家具边;开间小、有支撑物的房间,如卫生间、储藏室等。震时要注意,迅速关闭电源、火源,千万不要滞留在床上,千万不能跳楼地震来了躲在门后 !不要到阳台上去,不要躲到外墙边。
三、住在高楼
平时选好柱子多、开间小的地方作为临时避震场所。从高楼撤离时应走安全通道,不要去乘电梯;如果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打不开要蹲下,抓牢扶手。
四、在学校
正在学校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躲在各自的课桌下。或有组织地迅速撤离教室到安全的地方。避震时,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重要的是,学校平时要经常组织地震应急演练,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确保做到快速有序撤离,有备无患。
五、在公共场所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踩踏或挤到墙壁、栅栏处。如果是在超市、商店、书店、展览馆等处,要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住头部;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玻璃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悬挂物。
如果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要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手或其他东西护住头部;听从工作人员指挥,震后有组织地撤离。如果是在行驶的车内,要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驾驶员迅速停车到安全地带,并拉手刹安全制动。
六、在户外
就近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如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物、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等。
要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等。避开其他危险场所: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围墙、雨篷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等。
以上内容参考 禄丰市人民政府-【安全课堂】地震时要运用正确的自救方法
地震来了该往哪里跑,到底是躲在桌子里还是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地震时要就近躲避地震来了躲在门后 ,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对策。
一、学校人员
在学校中地震来了躲在门后 ,地震时要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乱跑或跳楼。
二、街上行走
在街上行走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三、车间工人
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
四、行驶的车辆
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
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五、楼房内人员
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
六、商店
在商店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地震来了躲在门后 :
(1)、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
地震时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2)、不要滞留在床上
地震时千万不要滞留在床上,千万不能跳楼,不要到阳台上去,不要到外墙边或窗边去,不要到楼梯去,不要去乘电梯,如果地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要抱头蹲下,抓牢扶手。
(3)、可选承重墙墙角作为避震点
地震时,如果家住楼房,下面这些地方是较安全的避震地点,坚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坚固的家具边,开间小、有支撑物的房间,如卫生间,内承重墙墙角,震前准备的避震空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自救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地震突袭时,人该如何应对?
地震来了怎么保护自己地震来了保护自己的方法地震来了躲在门后 :
1.如果在平房里地震来了躲在门后 ,突然发生地震地震来了躲在门后 ,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逃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2.如果住在楼房中,发生了地震,不要试图跑出楼外,因为时间来不及。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也可以躲在桌、柜等家具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去阳台和窗下躲避。
3.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了地震,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同学可以尽快躲到课桌下,用书包护住头部;靠墙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
4.如果已经离开房间,千万不要地震一停就立即回屋取东西。因为第一次地震后,接着会发生余震,余震对人的威胁会更大。
5.如果在公共场所发生地震,不能惊慌乱跑。可以随机应变躲到就近比较安全的地方,如桌柜下、舞台下、乐池里。
6.如果正在街上,绝对不能跑进建筑物中避险。也不要在高楼下、广告牌下、狭窄的胡同、桥头等危险地方停留。
7.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要注意保存体力,设法找到食品和水,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