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2021年丧葬费赔偿标准
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青岛市2021年丧葬费赔偿标准 :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青岛市2021年丧葬费赔偿标准 ,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近亲属享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待遇。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由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适时调整。
二、丧葬费
是指用于职工因工死亡或因工残废退职后死亡时丧葬事宜的一次性费用。由原工作单位支付。国家有关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其数额一般是该企业全部职工3个月的平均工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死亡时,所办理丧事的有关费用支出,不论职工级别,按规定的数额一次发给,由家属掌握包干使用。根据以上内容的相关回答可以得出,因为工伤而导致员工死亡的这个时候,所涉及到的丧葬费用是比较高的,一般为员工申请工资的12个月的工资标准,也可以按照当地平均工资一定比计算,如果您还有相关的法律咨询可以致电华律网在线律师解答。
拓展资料:津贴由养老保险基金负担。2021年9月1日起,企业丧葬费和抚恤金,按照劳动部门发布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遗属待遇标准执行。
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2021社保丧葬费标准是多少1.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青岛市2021年丧葬费赔偿标准 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2.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青岛市2021年丧葬费赔偿标准 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青岛市2021年丧葬费赔偿标准 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青岛市2021年丧葬费赔偿标准 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
3.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丧葬费是多少2021年最新的规定2022年最新丧葬费标准通常如下:
1、丧葬补助费和一次性救济费青岛市2021年丧葬费赔偿标准 ,分别按本市上一年度3和10个月的平均工资一次性发放给直系亲属青岛市2021年丧葬费赔偿标准 ;
2、供养直系亲属的救济费,通常按当地生活困难补助标准及物价补贴之和每月进行发放;
3、供养一个直系亲属的,按当地城镇企业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标准的百分之二百进行发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十七条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丧葬费领取所需材料
1、死亡注销证明(死者生前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
2、企业退休人员死亡申报表(社保所提供,死亡待遇领取人要与领取人身份证一致,社保所提供的证明必须注明领取待遇者及其死亡者的关系);
3、火化证(由民政局或殡仪馆提供),非火化区的,由民政办出具非火化区证明;四是领取人的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
丧葬费2021年最新标准是多少钱丧葬费2021年最新标准是当地上一年度(或前12个月)职工月平均工资*6个月。由逝者直系亲属领取,如没有直系亲属,则视情况由组织安葬青岛市2021年丧葬费赔偿标准 的人或组织领取,需要开具相关证明。 丧葬费是统一的,只随时间和地区不同有所变化,不受逝者年龄或者其青岛市2021年丧葬费赔偿标准 他因素影响。丧葬费实行“少不退、多不补”原则,即家属实际安葬逝者所花费的金额多于领取安葬费,也是没有额外补贴的。
《工伤保险条例》
第三十九条
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近亲属享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待遇。
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以享受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