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
是长江、珠江两江上游
重要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的重要生态屏障区域之一。
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是“两江”上游重要的什么区域之一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
是长江、珠江两江上游
重要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的重要生态屏障区域之一。
如果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我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的回答对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你有帮助请采纳为满意答案谢谢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有哪些内容2000年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开始谋划和启动一系列措施
1.实现砍树人向种树人的转变
1949年建国以来,国家先后在四川建立大小森工企业70多户,其中重点森工企业22户,形成了采、集、运、销的木材生产体系,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木材1.2亿立方米,上缴利税近20亿元人民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善生态环境,四川省政府作出了“绿化全川”的战略决策,坚持以工程造林为重点,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有效地恢复和增加了森林植被。目前,全省森林面积达1173.3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14.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80年代初的16.92%提高到24.23%。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川西林区过量采伐,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极为严重。1998年夏季,史无前例的长江大洪水再次敲响了警钟。为改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国国务院的部署,四川省政府决定,于1998年9月1日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这标志着四川林业建设的历史性转折。
按照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要求,从1998年9月1日起停止了天然林采伐,并于1999年7月1日起实行了天然林禁运。森工采伐、运销企业实现由砍树人向种树人的转变。截止目前,已完成了公益林营造林任务13.49万公顷,封山育林68.14万公顷,对564万公顷天然林实施了常年管护,整个天然林保护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迅速启动
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四川省坡耕地面积大,陡坡耕种植普遍。全省坡耕地约有173万公顷,约占全省耕地的38%。毁林开荒,陡坡种植,是水土流失和草场沙化的主要原因。根据中国国务院朱镕基总理1999年9月来四川视察时提出的“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指示,四川省于1999年10月在全国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计划在2000年底完成20万公顷退耕还林试点任务。治理的重点安排在江河源头、溪流两岸等生态脆弱区的陡坡耕地,通过作业设计把具体任务分解到农户和地块。退耕不林的基本政策是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府已妥善解决退耕农民的口粮和植树种草中的经费困难。截止到目前,全省已停耕20.64万公顷,为计划的103.21%;完成还林(草)面积13.63万公顷,是计划的68.15%。
3.两大生态工程中的法规及政策
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试点工程是四川近两年启动的两大生态工程。
为使两大生态工程有序进行,省政府作出了有关规定,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相关的法律。1998年8月30日,省政府作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决定后,随即发布了禁止采伐天然林的布告。省人民代表大会于同年通过了《关于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的决议》,1999年1月通过了《四川省天然林保护条例》,把全省天然林保护纳入了法制管理。1999年10月,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启动后,为调动农户积极性,省政府确定了“两补两减两稳定”的政策,即向退耕还林农户补助粮食和现金,补助种苗;减免退耕地的农业税和定购粮;稳定土地承包使用权,稳定“谁造谁有”的林业基本政策。
依法进行环境保护和森林保护,强化生态环境管理,是保证四川省真正成为长江生态屏障的必由之路。
4.全民义务植树,国际社会支援
自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后,四川省于1992年颁布了《四川省绿化条例》,使全民义务植树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基地化发展,目前,全省已建义务植树基地1万9千多个,成片造林30万公顷,零星植树36亿株。
四川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支持,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通过世界银行贷款造林、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造林、中日合作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造林、中德合作嘉陵江上游造林等项目,共营造人工林30万公顷。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四川先后建立森林生态、野生动植物以及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45个,保护区面积280多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5.8%。有10个保护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卧龙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生物圈保护网》。
5.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并驾齐驱
四川省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报努力,已经形成了工业废水年处理能力10多亿吨,工业废气年处理4000多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年处理2000多万吨;全省各城市已建成烟尘控制区650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284平方公里;全省取缔、关停了污染大、耗能高、效益低的企业6500多家;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70个,面积3.9万平方公里。全省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省内主要河流基本达到三类水域水质标准;城市二氧化硫和大气总悬浮微粒有所下降;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破坏得到遏制。
根据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并重、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城乡环境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除按国家布置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外,四川省还将完善和加强以下措施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
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若干生态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精细农业。进一步发挥四川省中药材和生物资源优势,搞好中药材基地和绿色产业基地建设。以沼气为中心促进农业能源建设,使种植、养殖、加工各业进入良性循环。
2.增建自然保护区,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境,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文化旅游。
3.根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加快长江各支流及城市污水的治理,作好节水工作,减少浪费,促进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和永续利用。
4.防治工业污染,发展清洁能源。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结构调整过程中,要防止再上污染项目。关停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调整能源结构,建立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减轻大气污染。积极开发节能、降耗、防污、增效的新技术、新工艺,促使更多的企业实现有害废气废水的零排放。
5.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既要科学开发资源,又要切实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防止在矿产资源开发中造成新的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
6.突出治污防污,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城镇建设及管理过程中,要切实加强污水、垃圾处理,对天然气、供电及其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他管道网络,亦要作出统筹规划。建立和发展环保产业,对清洁生产、环境监测、污水垃圾处理、造纸工业废水处理、燃煤脱硫及其他废物处理的工艺技术,应重点开发。
我国的石漠化地区及治理1、成因机理
(1)碳酸盐岩系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据对贵州133个样点分析,贵州灰岩风化剥蚀速率为23.7~11O.7 mm/1000a,若按平均61.68 mm/1000a的剥蚀速率、平均酸不溶物3.9 9/6计算,1000年只有风化残余物2.47mm,换句话说每形成1 cm厚的风化土层需要4000余年,慢者需要8500年,较非岩溶区慢1O~80倍,这是西南岩溶山区土层浅薄、易出现石漠化的客观背景条件和基本原因。
(2)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不利于水土资源的保存。西南岩溶山区地表崎岖破碎,山多坡陡,以贵州为例:全省山地面积占87 .丘陵占1O ,而平川坝地仅占3 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全省地表平均坡度达17.78。,其中>25。的陡坡地占全省总面积的34.5 ,15425。的占34.9 ,两者合计占69.4 。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加剧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了斜坡体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类活动扰动的激发下,使大片岩溶山地变成石漠化。
(3)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 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过渡层),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
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4)降水的影响。西南岩溶山区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 300 mm,暴雨集中在春季(约占4O )和夏季(占55%以上)。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积坡耕地的中耕播种季节,农作物(玉米、油菜、绿肥等)正处于幼苗阶段,疏松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盖,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
(5)人口增长过快,农业人口多,土地负荷压力大。西南岩溶山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农业人口比重大,增长快。以贵州为例,人口从1949年的1 403万增加到1998年的3 657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O 以上,自然增长率比全国高5个千分点,人口平均密度已达200人/km。,远远超过当前生产力水平下的合理人口容量约15O人/km的限度,人口超载率在3O 以上。人口增长快、密度大,加上素质低,使西南岩溶山区陷人人口增加一过度开垦一土壤侵蚀性退化一石漠化扩展一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6)对土地掠夺式经营,耕种方式落后。乱砍滥伐、滥垦滥耕、铲草皮、挖树根、烧秸秆等在西南山区经常发生,不少地区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在1990年以前普遍存在着“刀耕火种,烧山种地”的现象,对土地掠夺式经营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种方式 水分 环比 泥沙 环比山地石 率环比西南岩溶山区三分之一的旱耕地仍采用落后的顺坡耕种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2、具体地区
石漠化地区主要集中在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我国西南地区。西南岩溶山区以贵州为中心,包括贵州大部及广西、云南、四川I、重庆、湖北、湖南等省的部分地区,面积达5O多万km。是全球三大岩溶集中连片区中面积最大、岩溶发育最强烈的典型生态脆弱区。这里居住着1亿多人口,且以农业为主,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极为严重。部分地区的石漠化面积已接近或超过所在地区总面积的1O%,如贵州六盘水(27.9%)、安顺(24.6%)、黔西南(23.4% )、毕节(16.1 %)、黔南(14.6%)、铜仁(9.4 %)及广西的百色与河池(>12 )、云南滇东、川渝的涪陵(12.77 %)、泸州(9.5%) 、万州(9%)等。更严重的是西南岩溶山区的石漠化 目前仍在快速发展,如贵州每年新增石漠化面积就达933 kmz。石漠化的快速扩展不仅直接威胁了西南岩溶山区人民的生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因该地区地处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上游,石漠化的快速发展,不利于两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建设,并间接影响两江中下游沿岸地区的生态安全。
3、生态经济治理模式
西南岩溶山区人地矛盾突出,普遍面临着经济贫困(缺粮少钱),生存环境条件恶劣(植被覆盖率低、人畜饮水困难、岩溶旱涝灾害频发等),区域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替代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等三大难题。因此石漠化治理模式应在遵循前述原则基础上,从缓解人地矛盾、解决上述三大问题来选择。
(1)高效合理利用石漠化地区有限的水土资源,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石漠化地区基岩呈裸露半裸露状态,土层瘠薄且大多分布在岩缝中或石旮旯里;降雨量大,但降水极易沿岩溶裂隙、落水洞进入深处的地下水系而难以利用,致使岩溶石漠化地区水土资源俱缺,必须依靠先进技术,高效合理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把生物节水(如培植推广耐旱作物品种等)、农艺节水(如地膜覆盖、聚垄耕作等)、工程节水(修建鱼鳞坑等)和管理节水结合起来,通过实施“沃土工程”、坡改梯等培土培肥工程和间作套种、错季节种植、立体种植等措施来提高基本农田的单产和复种指数,稳步解决石漠化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和人畜饮水问题。
(2)以生态经济型林(果、药)草为主的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恢复植被是石漠化治理的关键环节,植被覆盖率的高低直观地反映了石漠化治理的成效。考虑到目前西南石漠化地区人口压力大的实际情况,除立地条件极差的个别石漠化地区外,大部分石漠化地区应以人工恢复为主,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型林(果、药)业:一是可以大幅度提高所在区域的植被覆盖率,防治石漠化扩大,改善、恢复和重建石漠化地区良性生态系统;同时又可增加石漠化地区农民收入,调动农民治理石漠化的积极性;但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岩溶石漠化地区,以植被恢复为主要内容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应有所区别:(1)岩溶石山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模式。岩石裸露率在7O 以上的石山和白云质砂石山地区,土壤很少,土层极薄,地表水极度匮乏,立地条件极差,基本不具备人工造林的条件,应采取全面封禁的技术措施,减少人为活动和牲畜破坏,利用周围地区的天然下种能力,先培育草类,进而培育灌木.通过较长时间的封育,最终发展成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群落。(2)岩溶石山、半石山人工促进封山育林育灌恢复植被模式。对岩石裸露率为5O%~7O 的半石山及部分条件相对较好的石山、白云质砂石山,经过局部
整地、人工补植(播)45O~75O株(穴)/hm 后,再采取全面封禁措施,以期形成灌草或乔灌混交林,补植树种主要有香椿、滇柏、华山松、桤木、栎类、马桑、白花刺等生态经济型林草。(3)岩溶半石山乔灌混交防护林建植模式。适合于岩溶山地中上部、裸岩率在5O ~7O%的半石山地区,这类地区有部分灌木或具有天然下种的条件,对这类地区采取天然更新、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措施,通过“栽针(叶)、留灌(丛)、补阔(叶)”或“栽阔、抚灌”的措施形成复层乔、灌混交林,栽植99O~1 995株/hm ,主要树种除滇柏、柏木、苦楝、华山松等用材树种及刺槐、栎类等薪炭林以解决本地区的用材和能源问题外,可适当发展岩桂、苦丁茶、核桃、红籽等经果林。(4)岩溶半石山生态经济林治理模式。这类地区多位于岩溶山地中下部,坡度相对平缓,裸岩率在3O ~5O ;有一定的藤刺草
灌分布,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应以种植杜仲、金银花、花椒等经济树种为主;坡度较缓有一定土层(2~3 cm厚)的溶蚀丘陵,可有规划地发展人工草地[9]。通过以生态经济型林草为核心的植被恢复,重构石漠化地区的“秀美山川”。
(3)石漠化地区替代产业的培植及其产业化经营。要从根本上解决石漠化地区人口压力大、农业人口比重高、退耕还林还草后复垦现象严重、经济贫困、区域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石漠化治理区必须在农村就业结构优化、替代产业培植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取得突破。(1)加强石漠化地区农村小城镇和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和第三产业,以降低石漠化地区人口对土地的直接压力。(2)绿色产品加工业:一是道地中药材产业化经营,如杜仲、黄柏、石斛、五倍子、金银花、天麻等系列产品种植、加工;二是牛羊肉系列产品开发,如关
岭、惠水等地的黄牛,沿河、望谟、威宁等地的黑山羊等具地方特色的畜禽产品的产业化开发;三是某些有资源优势的经果林系列产品开发,如剌梨、猕猴桃、香椿籽等产业化开发。(3)特色旅游业,石漠化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洞穴、峡谷、石林等自然风景点及少数民族风情,可发展洞穴探险、峡谷漂流、民风民俗游等。通过挖掘培植适合石漠化地区地域特色的替代产业,实施产业化经营,成为推动石漠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施松秀的家乡?施松秀来自贵州省六盘水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俗称凉都
六盘水市位于中国贵州西部,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市,是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全市国土总面积9914平方公里,辖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4个县级行政区,98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300万。
六盘水市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属牂牁古国,战国至西汉时期属夜郎腹地。曾发掘出距今10多万年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的“水城硝灰洞人”古人类化石、旧石器时期的“桃花洞人”人类化石和距今26万年的与北京周口店古人类遗址齐名的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拥有众多的夜郎文化遗迹和民间美丽传说,境内毛口乡被有关专家认为是中国古夜郎都邑中心所在地。
六盘水资源富集。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煤、铁、铅、锌、铜、银、金、石灰石、白云石、重晶石、煤层所等3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资源远景储量829亿吨,已探明储量174亿吨,保有储量137亿吨,煤种全、煤质好、易开采,素有“江南煤都”、“江南煤海”之称。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拥有茶叶、银杏、核桃、板栗、杜仲、黄柏、厚朴等多种特色经济作物,拥有相当规模的国家一类珍稀保护植物——水城玉舍森林光叶珙桐树群,拥有贵州最大的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水城北盘江峡谷野钟黑叶猴群,拥有贵放最大的古银杏群—盘县妥乐千年古银杏群。
六盘水气候宜人。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586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立体气候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季平均气温19.8℃,是消夏避暑的胜地,全年凉爽舒适级和舒适级以上的时间为223天以上,号称“凉都”。境内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高135M的世界最高的岩溶天生桥——水城南开天生桥,拥有世界最深的天然岩溶竖井——比墨西哥巴霍天井还深14米的424米深的盘县淤泥天井,拥有海拔2900.6米的贵州最高峰——钟山大湾韭菜坪。
民风淳朴,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拥有挪威援建的我国第一个人类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南、北盘江流域两岸、八担山片区孕育着苗、彝、布依等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民间文化。水城南开苗族“跳花坡节”、布依族的“六月六”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深受国内外友人青睐。六盘水现有国家森林公园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个。
六盘水区位优势明显。位于川、滇、黔、桂结合区域中部,是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南宁五个省会城市的距离都约在350左右。目前,境内贵昆铁路、内昆铁路、水柏铁路、株六枝复线、六盘水南编组站和盘西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已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以水黄高等级公路、GZ65号国道主干线、水柏铁路、盘百公路为主干,县乡村三级公路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已经形成。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毕(节)水(城)兴(义)”公路、南(宁)贵(阳)昆(明)区域经济区高速公路我市境内段,配以原有的铁路、公路网络,加上同时正在建设的支线机场,六盘水将构建成为我国西部省、区通往东南亚最便捷的大陆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通江达海的重要结节城市,六盘水市在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的地位将更加凸现。
六盘水经济规模初具。经过四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六盘水在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已越来越明显,市内有贵州最大的钢铁企业——水城钢铁(集团)公司、贵州最大的水泥厂——水城水泥厂、贵州第一座百万瓦装机电厂——盘县厂、贵州最大的煤矿——汪家寨煤矿,拥有盘江煤电(集团)公司、水城矿业(集团)公司、六枝工矿(集团)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年产原煤近3000万吨,钢综合生产能力近200万吨、水泥13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16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
随着装机360万千瓦的盘南电厂及配套的年产1000万吨的响水煤矿以及装机240万千瓦的发耳电厂及配套的年产800万吨的发耳煤矿的建成,六盘水在西南地区“能源大市”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到2010年,全市煤炭生产能力将达到7000万吨以上,火电装机将超过1000万千瓦以上,煤化工开发建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在煤焦化、水煤浆等领域将有所突破。
届时,六盘水将作为“能源强市”展现在世人面前。200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7.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0%,增长速度居全省第一,是近10年发展最快的一年。200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51.1亿元,增长18.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6%,第二产业增长24.2%,第三产业增长12.6%。全市财政总收入19.2亿元,增长33.8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7亿元,同比增长32.62%。
六盘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按照《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六盘水市为贵州西部地区中心城市。2002年国家批准的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将六盘水市中心区规划为50至100万人的大城市。根据这个格局,现中心区规划面积调整为150平方公里,规划控制面积502平方公里。近年来,六盘水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市中心城区明湖高架桥、白鹤高架桥、龙井立交桥、凤池园、麒麟公园等大型公益设施的相继建成使用,不仅使整个市中心城区连在一片,而且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活动的空间,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全长20公里、贯穿市中心城区的钟山大道改造工程竣工,与正在改造的乌蒙大道,凉都大道一起形成佩在六盘水城市上的三条漂亮的飘带,届时将大大提升六盘水的城市品位和城市魅力。
六盘水发展前景良好。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两大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招商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通过六盘水人的不懈奋斗,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六盘水将建设成为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西南和华南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煤化工基地、“两江”(珠江、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绿色系列特色食品加工和中药村基地,度假、休闲、避暑与民族风情相结合的特色旅游城市。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