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是美谥的谥号
谥号完全是美谥的谥号 ,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完全是美谥的谥号 的人死后,给完全是美谥的谥号 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
《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指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
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
属于批评的有:炀、厉、灵等;
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
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中谥;后者称为下谥,恶谥;。
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
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
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
《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该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弑当年,唐高祖李渊强加的。秦始皇看到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
“皇帝”比上谥更加溢美,所以历朝最高统治者欣然接受。西汉又恢复了谥号。
宣,考,悼,简,烈分别是美谥,平谥,还是恶谥?美谥完全是美谥的谥号 :宣、景
平谥:悼、考
恶谥:烈
谥法初起时完全是美谥的谥号 ,只有“美谥”、“平谥”完全是美谥的谥号 ,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
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完全是美谥的谥号 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扩展资料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褒谥,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
厉、灵、炀都是恶谥,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后期君主,如明末崇祯皇帝追谥为思宗。政变中被推翻的称废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亡国君主称末帝。另外孙权是个特例,完全是美谥的谥号 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大全及解释中国皇帝的谥号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
1、美谥完全是美谥的谥号 ,如完全是美谥的谥号 :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
2、平谥完全是美谥的谥号 ,如完全是美谥的谥号 :怀、悼、哀、闵、思、殇完全是美谥的谥号 ,有点同情的意味。
3、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