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黄湾现在还有耕地吗
凤阳县管辖15个镇凤阳黄湾现在还有耕地吗 ,1个乡凤阳黄湾现在还有耕地吗 :
门台镇、府城镇、临淮关镇、武店镇、西泉镇、刘府镇、大庙镇、殷涧镇、总铺镇、红心镇、板桥镇、大溪河镇、小溪河镇、官塘镇、枣巷镇
黄湾乡
安徽省滁州的凤阳县下面有哪些乡镇?如题 谢谢了梅市乡地处凤阳县东南凤阳黄湾现在还有耕地吗 ,定远、凤阳、明光三县(市)结合部凤阳黄湾现在还有耕地吗 ,省道309经过其境,交通便捷,位置优越。全乡辖7个行政村,62个村民小组,农业总人口12368人,耕地面积2.5万亩,林业用地1.1万亩。 全乡水利基础设施较好,可供养殖水面5500亩,其中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9座,大小塘坝50余座,年蓄水量1000万立方米,基本能够满足全乡农业生产和人畜饮用水需要。农业生产以水稻、小麦为主,油菜、芝麻、花生等其他作物为辅,目前已具备年产粮食1.4万吨,油料1000吨,肉类1100吨,水产品总量1000吨凤阳黄湾现在还有耕地吗 的综合生产能力,已经逐步形成山羊、生猪、家禽、花生、林果等主导产业。 乡镇企业已形成兴隆粮油、华丽工贸、渠山米厂等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其他如石膏矿、轮窑厂,预制厂、砂厂等一批个体、民营企业更是蓬勃发展。2004年全乡工业产值9700万元,目前全乡围绕“一石一水”为招商引资突破口,境内石膏矿储量丰富,增加井口,年产量在30万吨以上,年产值1500万元以上,利税160万元以上。詹家槽坊B3天然矿泉水于1994年10月28日经过省级鉴定(鉴定文号:皖矿水鉴字[1994]19号),同年12月30日,经国家地质矿产环境管理司复审通过(地环矿水发[1995]55号),鉴定结果为重碳酸钙镁型含锶偏硅酸矿泉水,可作为饮用天然矿泉水开发,泉水最大允许开采量为 特色产品: 咸水鹅 梅市咸水鹅源于明朝洪武年间,一回民从河南南下,落脚于梅市池河岸边,以养鹅卤鹅为生,因其手艺高明,味道特别,而远近闻名,流传至今。梅市咸水鹅之所以味道独特,主要是在选鹅、配方、火功三个环节特别讲究,所以梅市咸水鹅饱满、色泽黄亮、并有淡淡的草药味。 梅鱼 真正的梅鱼必须产在梅雨季节,而且是阴雨天气,大雨如注,流经梅市乡境内的池河水位暴涨,此时梅鱼鱼尾有白浆冒出,白浆周围鱼肉白嫩,最常见的吃法有三种:红烧、清炖、生拌,无论怎样,都是一道绝妙的美菜。 燃灯乡位于凤阳县东南部35公里处,总面积47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总人口1.2万人。承包耕地2.2万亩,林业用地近1.5万亩。 燃灯乡是凤阳县的“花鼓之乡”,是凤阳贡柿的产地,也是明太祖朱元璋救驾之地。1999年,该乡为进一步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从山东平邑引进石榴新品种,目前已形成5000亩石榴园,部分果园开始进入盛果期,并且已引起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燃灯乡交通便利,西有省道101公路,北有京沪铁路、蚌宁高速公路及省道307公路。距104国道15公里、蚌宁高速公路李二庄进出口10公里 滁州市凤阳县枣巷乡 枣巷乡位于凤阳县东北部,北靠淮河,南濒花园湖,东南和明光市毗邻,东北与五河县接壤,下辖15个行政村,区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近3万人,水域面积5万亩,耕地面积近4万亩,东西跨度40公里,是凤阳县东大门。全乡国民生产总值1.2亿元,人均纯收入2300元。 枣巷乡交通便利,特产丰富。凤五路贯穿全乡,北靠黄金水道——淮河,东8公里为104国道,南15公里为蚌宁高速公路,西20公里为317省道;5万亩水产养殖基地,年产优质蘑菇2000万斤,享誉省内外;15000亩优势水稻,是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 黄湾乡北依淮河,东临花园湖,凤阳至五河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乡共有13个行政村,133个村民小组,21472人,承包耕地32000亩,实有可耕土地45000亩(滩涂12000亩),沿湖的圩内外可养水面3000亩,人民群众勤劳善良,淳朴厚道,风景迷人,绿树成荫,碧水蓝天、林茂粮丰,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牢固树立发展意识,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本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观念,广结四海宾朋,集广思益,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为招商引资创造和提供优惠条件。凤阳黄湾现在还有耕地吗 我乡的私营企业,如兴汉轮窑厂、面粉厂、米厂等更是蓬勃发展。 在积极发展招商引资的同时,我们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立足三大基地,即“优质万亩花生生产基地”、“优质万亩小麦生产基地”和“铁扫帚生产基地”加快我乡特色农业的发展;在湾区几个村大力发展杨树栽植,林木资源丰富。加快如苇编加工、花生脱壳加工、木器加工、豆制品生产为主的特色手工作坊生产,使手工作坊生产规模化;加快我乡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的发展,2005年预计出栏牛2215头,羊7823头,猪6256头,渔业总产量达627吨。 目前,黄湾乡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科教兴乡,人才兴乡战略加快实施,文化教育、计划生育等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人心思进,处处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余闯军校毕业了吗余闯军校毕业凤阳黄湾现在还有耕地吗 了。余闯是安徽凤阳人凤阳黄湾现在还有耕地吗 ,1997年9月出生,2014年9月入伍,2016年6月入党,现任陆军第81集团军某炮兵旅班长,中士
关于凤阳县黄湾乡拆迁赔偿……请问有关拆迁领导,我是黄湾人,听说家里房子马上要被拆迁,我想问一下,也不敢在鹿邑买房凤阳黄湾现在还有耕地吗 了凤阳黄湾现在还有耕地吗 ,好多人都吃凤阳黄湾现在还有耕地吗 了哑巴亏凤阳黄湾现在还有耕地吗 ,不如在家里盖房子
滁州市有几个县几个区?滁州市辖琅琊区、南谯区2个区和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凤阳县4个县。代管天长市、明光市2个县级市。
【拓展资料】凤阳黄湾现在还有耕地吗 :琅琊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凤阳黄湾现在还有耕地吗 ,位于安徽省东部凤阳黄湾现在还有耕地吗 ,滁州市西南郊,城山一体,是安徽省五大风景区之一。距六朝古都南京48公里,省会合肥130公里。津沪铁路纵贯南北,104、312国道自东、南两侧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
狼像迷谷位于凤阳县东南30公里处,分为古刹礼佛和迷谷探奇两大主题。其中迷谷探奇特别好玩,是天然凤阳黄湾现在还有耕地吗 的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迷宫”,迷宫中的道路非常狭窄,最窄处只能弯腰躬身侧着通过,道路两边的岩壁都有一层一层的纹理,粗短的树木顽强地生长在岩石上,地貌奇特。
请问 凤阳有多少村 多少乡凤阳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北邻蚌埠市,西与淮南市接壤,东距南京150公里,南到省会合肥市130公里。现辖15个乡镇、73万人,面积1949平方公里,耕地108万亩。
板桥镇
大庙镇
府城镇
官塘乡
红心镇
黄湾乡
刘府镇
武店镇
西泉镇
殷涧镇
枣巷乡
临淮镇
总铺镇
小溪河镇
大溪河镇
第一节 建置沿革
凤阳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时,在今临淮镇附近建钟离子国,并筑钟离城。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楚攻占钟离城,钟离属楚。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钟离城又被吴王僚夺去。越王勾践灭吴后,钟离城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2年)楚灭越,钟离城又属楚。秦统一中国后,钟离城属九江郡。
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正式设钟离县。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改九江郡为淮南国,钟离县为淮南国的领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平定吴楚7国之乱,杀淮南王刘安,改淮南国为九江郡,钟离县仍属其管辖。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后,改九江郡为延平郡,将钟离县改为蚕富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改称钟离侯国,后又称钟离县,仍属九江郡。
三国时,钟离县属魏。西晋时,属淮南郡。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将九江郡分为九江、钟离二郡。隆安年间(397—401年),改钟离县为燕县,属钟离郡。北齐天保元年(550年),改燕县为钟离县。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钟离县属陈,太建十一年(579年),北周攻占钟离郡,钟离县属扬州淮南郡。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因钟离地枕豪水,钟离郡改称豪州。大业三年,改豪州为钟离郡。隋末,为杜伏威的属地,改钟离郡为豪州。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杜伏威降唐后,钟离县属淮南道豪州。天宝元年(742年)改豪州为钟离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名豪州。唐元和三年(808年)改豪河为濠河,改豪州为濠州。
北宋时,钟离县初隶淮南路,后属淮南西路濠州。南宋时由于金兵常南下在濠州一带骚扰,开禧二年(1206年)曾一度把州治迁往定远。
元朝时,钟离县隶河南行中书省安丰路濠州安抚司。至正十二年二月(1352年)郭子兴领导农民军占领濠州,至正十三年又被张士诚夺去。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打败张士诚,濠州又为朱元璋所有。次年,朱元璋改濠州为临濠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钟离县为中立县,同时在濠州西南凤凰山南麓建中都。洪武三年因县城北临淮河,将中立县改为临淮县,这是临淮地名之始。洪武六年临濠府改为中立府,洪武七年中立府改名凤阳府,府治迁往新城,同时割临淮县的太平、清洛、广德、永丰4乡设凤阳县,洪武十九年将虹县(今五河、固镇一带)南8都并入凤阳县。据《明一统志》记载,凤阳因在凤凰山之阳,故名。自洪武七年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今凤阳县境内为凤阳府治和凤阳、临淮二县地。凤阳府,明初直属中书省,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南京。
清顺治二年(1645年)凤阳府改属江南省,康熙元年(1663年)改属安徽省。乾隆十九年(1754年)将临淮县并入凤阳县。乾隆二十年,凤阳县属安徽省凤颍六泗兵备道,道员驻凤阳。
辛亥革命后,取消府的建制,凤阳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设淮泗道,道尹驻凤阳。民国21年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区,凤阳县属第四专区。民国27年2月,府城被日军占领,汉奸倪道烺在蚌埠组织“安徽省维新政府”,凤阳县直属伪省府管辖,伪凤阳县政府设在蚌埠。民国29年“安徽省维新政府”改为“安徽省政府”后,设8个行政督察区,凤阳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抗战时期,府城、临淮关等城镇虽被日军占领,但在广大的农村和山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建立凤阳黄湾现在还有耕地吗 了定凤怀县、凤定嘉县、盱凤嘉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占据府城、临淮关等城镇,并向淮南津浦路西解放区发动进攻。民国35年8月,定凤怀县党政机关,除留少数武装工作人员坚持游击战争外,全部北撤,定凤怀、凤定嘉、盱凤嘉等县政府先后撤销。民国36年元旦,蚌埠正式设市,从此蚌埠从凤阳分离出去。
民国37年,定凤怀县政府重新成立,民国38年1月16日,凤阳解放,2月,定凤怀县政府撤销,凤阳县人民政府成立,凤阳县属江淮第四专员公署,4月改属定远专区,7月改属滁县专区。1956年,宿县、滁县两专区合并成蚌埠专区,凤阳县属蚌埠专区。1961年,蚌埠专区分为滁县、宿县两专区,凤阳县属滁县专区。
第二节 境域区划
一、境域
1、明朝县界
明成化年间(1465—1486年),临淮县东至盱眙县上店铺50里,西至凤阳广运桥1里,南至定远县沙涧铺50里,北至五河县1里。
凤阳县,东至临淮县九虹桥10里,西至怀远县40里,南至定远县分界岭50里,北至五河县淮河中流15里。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凤阳县,东至临淮县九虹桥10里,西至怀远县40里,南至定远县分界岭50里,北至灵璧县王庄北70里。东南至临淮县大通桥10里,西南至寿州定远搭界杨廷湖70里,东北至五河、灵璧二县搭界袁子集60里,西北至怀远、灵璧二县搭界葛子沟65里。东西50里,南北120里。
2、清朝县界
清康熙十二年(1675年),临淮县境,东至盱眙县上店铺50里,西至凤阳县广运桥1里,南至定远县湛涧铺45里,北至五河县淮河中流1里。东西宽51里,南北长65里。
凤阳县境,东至临淮县九虹桥10里,西至怀远县40里,南至定远县分界岭50里,北至灵璧县70里。东西长58里,南北宽140里。
乾隆四十年(1775年),凤阳县境,自明中都皇城城东至闻贤铺80里,与盱眙县交界,西至虎山村60里与怀远县交界,南至卸甲店南山中60里与定远县交界,北至婆沟村北浍河岸70里与灵璧县交界。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凤阳县境,东至盱眙县60里,西至怀远县40里,南至定远县分界岭50里,北至灵璧县70里。东南至红心驿70里,西南至楼店70里,东北至淮河北岸凤桥集20里与五河县交界,西北至王庄驿北65里与灵璧县交界。东西宽140里,南北长130里。
注凤阳黄湾现在还有耕地吗 :明清时期县界距离单位里为当时制,未作换算。
3、民国时期县界
民国33年凤阳县面积2702平方公里(四至界限资料缺)。
4、建国后县界
1949年至1985年,县境东至定远、嘉山,西至怀远、蚌埠,南至定远、淮南,北至五河,全县总面积1949.5平方公里。
二、区划
1、民国时期国民党县政府区划
据《凤阳县志略》载:凤阳县,原划为17区。民国19年举办自治,设立区公所;到21年改为自卫区,随将17区并为10区。第一区府城,管80保,合组14联保,789甲。第二区临淮镇,管53保,合组12联保,555甲。第三区溪河镇,管67保,合组12联保,614甲。第四区红心集,管51保,合组13联保,507甲。第五区苗家郢,管52保,合组9联保,540甲。第六区刘府集,管65保,合组4联保,636甲。第七区蚌埠,管69保,合组8联保,708甲。第八区三铺,管85保,合组15联保,853甲。第九区小溪集,管56保,合组14联保,593甲。第十区井头,管38保,合组9联保,317甲。总计10区,608保,110联保,6112甲。
民国24年,凤阳县改划新区,将原划一、五、六3区并为第一区,管155保,合组16联保,1262甲;七、八2区,并为第二区,管120保,合组10联保,1232甲。九、十2区,并为第三区,管133保,合组11联保,1400甲;三、四2区并为第四区,管75保,合组8联保,788甲,总计4区,483保,共组45联保,4982甲。
民国37年国民党凤阳县政府区划府城镇改为钟离镇,镇公所设府城,辖19保,204甲。临淮镇,镇公所设临淮关,辖18保212甲。长台乡,乡公所设长淮卫,辖14保,166甲。官刘乡,乡公所设刘府,辖20保,191甲。明陵乡,乡公所设明陵,辖14保,145甲。井头乡,乡公所设井头,辖10保,175甲。小溪乡,乡公所设小溪集,辖14保,167甲。枣巷乡,乡公所设枣巷集,辖16保197甲。总铺乡,乡公所设总铺,辖18保,192甲。安浙乡,乡政府设板桥站,辖13保,130甲。徐桥乡,乡公所设徐桥,辖14保,155甲。溪河乡,乡公所设大溪河,辖16保,159甲。武店乡,乡公所设武店,辖10保,91甲。禹燃乡,乡公所设燃灯寺,辖14保,156甲。殷涧乡,乡公所设殷涧,辖8保,47甲。红铺乡,乡公所设黄泥铺,辖14保,165甲。曹郢乡,乡公所设苗郢,辖10保,88甲。王庄乡,乡公所设王庄,辖13保,226甲。三铺乡,乡公所设三铺(所辖保甲资料缺)。
2、抗日民主政府区划
凤阳县民主政府区划 民国29年3月,凤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殷家涧刘牧场(今殷涧乡)成立。辖凤一区、凤四区、怀二区。
凤一区。区政府设靠山集(今属定远县),辖棋盘路乡(宋集乡内),苗郢乡(今周圩乡),殷涧乡(今殷涧),靠山集乡(今属定远县)4乡。
凤四区。区政府常驻岗戴、大刘(今红心乡境内)等村庄。民国29年5月,因叛徒破坏、日军“扫荡”而撤销。
怀二区。区政府常驻大柿园、龙坝一带,辖楼武乡、大龙官2乡。
定凤怀县民主政府区划民国31年,日伪修筑定(远)寿(县)公路,将定怀县割成南北两半,威胁定怀县抗日活动的开展。中共淮南津浦路西区党委决定撤销定远县和凤阳县,将定寿公路以北和临(淮)定(远)公路以西原属定远、怀远、凤阳大部分地区划为定凤怀县,属皖东津浦路西区党委领导。民国32年2月,中共淮南津浦路西地委成立,定凤怀县改属淮南路西地委领导,县政府常驻柳泉寺、棋盘路一带,下辖凤一区、凤二区、凤三区、怀二区、怀一区。
凤一区。区政府常驻刘牧场、棋盘路等村庄。辖殷涧、棋盘、沙涧、亮岗、卸店5个乡。
凤二区。民国30年,地处凤一区中心的殷家涧被日伪军侵占,定凤怀县委于民国31年1月将凤一区一分为二:在凤阳山以北地区成立凤二区,直至抗战胜利。区政府常驻周圩、苗郢等村庄,开始辖苗郢、亮岗、射子口、五元4个乡。民国33年4月新增大庙乡(该乡1945年3月划归凤三区)。
凤三区。亦称芦山区,民国34年3月设置,区政府常驻官沟附近一带村庄。为加强对津浦路沿线敌占区蚌埠、临淮关、门台子的控制,在凤二区活动范围内,将苗郢以北,凤城以南,西至官沟附近的地方设置凤三区,下辖官沟、大庙、磙子桥、岗卫,和今属蚌埠市的李楼5个乡。
怀二区。区政府常驻大柿园、洼金,民国31年1月划归定凤怀县直至抗战胜利。开始辖楼店、龙坝、官塘3乡和今属定远县的大柿园、能仁、炉北等乡。民国32年4月增武店乡;民国33年6月设立搬井乡,恢复考城乡。
怀一区。区政府常驻大柿园(今属定远)。民国33年10月,日伪军修通水(家湖)蚌(埠)铁路后,把怀二区分为东西两部,县委决定在水蚌段以西地区成立怀二区,该区下辖龙坝、官塘、考城和今属定远的大柿园4个乡。
凤定嘉县民主政府区划 凤定嘉县,民国31年1月成立。将凤四区划归凤定嘉县领导。民国33年10月,将凤四区一分为三,以红心为中心的仍称凤四区,以总铺为中心成立鹿塘区,以禹山为中心成立禹山区。
凤四区辖红心、白云、安林3个乡。
鹿塘区下辖黄泥铺、安乐、浙塘3个乡。
禹山区辖禹东、燃灯和三和(今属定远县)3个乡,区政府常驻大李、韩胡郢等村。
盱凤嘉县民主政府区划 盱凤嘉县,民国31年9月成立,辖花园湖区,区政府常驻小郭家、东汪等村。民国32年因形势紧张曾一度撤离。民国32年9月在凤阳花园湖以南和石门山至板桥铁路段以北地区又恢复花园湖区,辖石门山、草塘、长塘、石塘和今属嘉山的肖邢6个乡。区政府常驻小郭家、东汪等地。
3、解放战争时期的区划
定凤怀县政府区划 抗日战争胜利后,定凤怀县政府仍属淮南津浦路西专员公署领导,下辖凤一、凤二、怀二、刘府、定二(今属定远县)、立斌(今属定远县)6个区,直至北撤为止,县政府常驻柳泉寺、棋盘路。
凤一区。区政府常驻沙涧一带,下辖殷涧、沙涧、卸店、亮岗、大通桥等5个乡。
凤二区。原为抗日战争时的凤三区并入凤二区(又名芦山区),区政府设在射子口、官沟一带,下辖苗郢、射子口、五元、大庙、官沟、岗卫和今属蚌埠的定庵7个乡。
怀二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原怀一区并入怀二区,区政府常驻能仁寺、大柿园等地。下辖楼武,官塘和今属定远的大柿园、靠山、能仁、青洛、炉北7个乡。
刘府区。民国34年设立,下辖宫集、胡桥、西泉3个乡。区政府先驻刘府,后迁棋盘路。
民国37年,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打退了敌人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转入反攻,凤阳地区军民反清剿斗争也取得了重大胜利。定凤怀县政府重新成立,县政府常驻柳泉寺、方家花园(今均在定远县)等地,属中共淮南津浦路西工委领导,同年4月,改属淮南津浦路西专署领导,6月改属江淮四专署领导,下辖凤一、凤二、怀二、定二(今属定远县)、立斌(今属定远县)5个区。
凤一区。区政府常驻周圩一带村庄,辖周圩、殷涧、卸店、苗郢、亮岗5个乡。
凤二区(又称芦山区)。区政府先后驻棋盘路,后迁官沟,辖棋盘乡、刘府乡、官沟乡、曹店乡、门台镇4乡1镇。
怀二区。区政府常驻能仁寺、靠山集一带,辖楼武乡和今属定远的青洛、能仁、炉北等4个乡。
凤定嘉县政府区划 民国37年,淮南津浦路西中心县委下辖的第一工委,改为凤定嘉县委,同时恢复凤四区,鹿塘区属其领导。
凤四区。区政府常驻利民乡以北,燃灯乡以西一带村庄,下辖利民、禹东、白云、燃灯、小溪河、安乐、浙塘7个乡。
鹿塘区。区政府驻黄泥铺南庄里王村,下辖黄泥铺、总铺2个乡。
盱凤嘉县政府区划 民国37年12月,盱凤嘉县总队解放枣巷、大溪河等地,县委决定恢复枣巷区、花园湖区。
枣巷区。区政府驻枣巷,下辖枣巷、观音堂、黄湾、临东、梨园、花园6乡。
花园湖区。区政府驻大溪河,下辖大溪河镇、盛庙、草塘、石塘、路桥、石门山1镇5乡。民国38年2月盱凤嘉县撤销,以上两区划归五河县。
凤阳县政府区划 民国38年1月,凤阳解放,定凤怀县委、县政府进驻府城镇,临时成立军管会,实行军事管制。2月底,定凤怀县撤销,恢复凤阳县,属江淮第四专员公署领导,4月改属中共皖北定远地委、定远专署领导,7月初又改属中共滁县地委、滁县专署领导。凤阳县开始辖凤一、凤二、凤三、怀一、怀二5个区和临淮市及府城镇;5月,原属凤定嘉县的凤四区划归凤阳县;7月,将原属五河县的花园湖区划归凤阳县并改称大溪河区;同时新成立凤城区,凤阳县政府设在府城镇府东街。
凤一区。区政府设在岗集,辖殷涧、周圩、苗郢、棋盘、岗卫、五元6乡。6月,五元乡撤销,将其北部4个行政村划归凤城区,南部的行政村成立庙山乡,属凤一区。
凤二区。区政府设在官沟,辖刘府、门台镇、官沟、曹店、射子口以及今属蚌埠市的长淮镇、定庵、李楼乡2镇6乡。
凤三区。区政府驻黄泥铺,原属凤定嘉县的鹿塘区,凤阳解放后即称凤三区。辖总铺、黄泥铺、沙涧、亮岗、大通桥6个乡。
凤四区。区政府驻燃灯街,原属凤定嘉县,民国38年5月划归凤阳县。辖利民、燃灯、小溪河、安林、白云、安乐、禹东、大李和马岗(今属嘉山县)9个乡。
府城镇。民国38年1月,属定凤怀县军管会领导,7月,凤城区成立后,府城镇撤销。
凤城区。民国38年7月成立,区政府驻府城,辖城东、城西2乡和楼东、楼南、大街3个办事处。
临淮市。民国38年1月成立,属定凤怀县政府领导,后属凤阳县政府,市政府驻临淮关,辖临东、临西、临北(今属五河县)和板桥、山后、浙塘6个乡镇。
怀一区。原为宫集工委,更名怀一区。区政府驻宫集,下辖宫集和今属蚌埠市秦集、仁和及今属怀远的孝仪、庙前、荆山、马头城7个乡。
怀二区。原属路西工委管辖,民国38年1月并入怀二区,区政府驻武店街。辖楼武、龙坝、官塘、考城和今属定远的大柿园,怀远县的禹帝庙,淮南市的上窑7个乡。
大溪河区。区政府驻大溪河,下辖大溪河镇、盛庙、草塘、石塘、路桥、石门山、枣巷、老鹳、观音堂、黄湾、临东、梨园、水上乡,共1镇12乡。
4、凤阳县人民政府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夕(1966年5月),区划变化较大。1949年10月,设临淮市及武店、宫集、芦山、殷涧、凤城、鹿塘、红心、大溪河8区,57个乡。1950年2月,临淮市改为临淮区;6月,凤城、临淮2个区合并为凤临区;7月,撤销芦山区,分别建立刘府、长淮区;1952年1月,撤销凤临区、恢复凤城区;6月,宫集区及其所辖15个乡,全部划归怀远县。1953年1月增设花园区。1955年12月并区、乡,将10个区99个乡、镇并为武店、大庙、门台、鹿塘、小溪河5个区,37个乡镇。1956年12月,撤区并乡,共设28个乡镇。1957年5月,恢复武店、门台、鹿塘、小溪河4个区。1958年,撤区并乡,将28个乡、镇合并为1个镇、14个人民公社。1961年6月,恢复和新建武店、刘府、大庙、门台、总铺、板桥、小溪河7个区,47个人民公社。1963年,撤销凤淮、严桥、岳林、安林、凤阳山、白云、清塘7个公社,同时建立渔业公社。
1949年10月至1955年12月区划
临淮市。辖临东、临西、临北(今属五河县)3镇及板桥、浙塘、山后、门台4个乡。市政府驻临淮关。
武店区。区政府驻武店街。1949年10月,下辖楼武、考城、官塘、龙坝、禹帝庙、大柿园和上窑镇。1950年1月,撤销楼武乡,建立武店、楼店、雷罗、尹湾、洪集、马湖7个乡。1951年1月,增设搬井乡;8月,大柿园、龙头坝、上窑、尹湾、官塘、禹帝庙、洪集7个乡划归淮南市上窑区。1951年6月,增设灵泉乡。1952年1月,设洼金、山王、赵拐、武烈坟4个乡。1955年春,又将淮南市的官塘、武烈坟、龙头坝、尹湾4个乡划归武店区。
宫集区。1949年10月,下辖宫集、庙前、孝仪、秦集4个乡,1950年10月,增设马头城、上洪、西泉、荆山、草寺、白衣、新城、仲集、钟井、花郢10个乡。1952年6月,宫集区所辖14个乡全部划归怀远县。1959年春,宫集、西泉一带6个大队由怀远秦集乡划归凤阳县太阳升人民公社。
芦山区。区政府驻官沟。1949年10月,辖刘府、长淮、门台子3镇和官沟、曹店、射子口、定庵、李楼5个乡。1950年4月,增设双山、武巷2个乡,并将门台镇划归临淮区,7月芦山区撤销,分别成立刘府、长淮2个区。
刘府区。区政府驻刘府老街。1950年7月由芦山区划出,下辖刘府镇、官沟、曹店、武巷、双山、射子口及今属蚌埠的定庵6个乡1个镇,以及新成立的前庙、严桥、陈圩3个乡,共9乡1镇。
长淮区。区政府设在长淮镇。1950年7月,在芦山区下辖的长淮镇及临淮区下辖的门台镇的基础上建立的,建区后乡域划小,下辖长淮镇、门台镇外,又新成立卫东、卫西、双庙、锥子山、李楼、十里程6个乡,1955年底区政府迁至门台子,即改称门台区。
凤临区。区政府设在临淮关。1949年10月,凤城区辖城东、城西2个乡和楼南、府东、大街3个办事处。1950年6月,凤城区与临淮区合并成立凤临区,辖府城、临东、临西、临北、门台5个镇及板桥、浙塘、头铺、城西、城东、城北、姚湾7个乡,同年7月,门台镇划归长淮区;1951年春,临北镇划归五河县。1952年1月,撤销凤临区,重建凤城区,临淮区。
凤城区。区政府设在府城镇。1952年1月辖城西、城东、城北、姚湾、头铺、板桥、浙塘7乡和府城镇。1953年1月,板桥、浙塘2个乡划归花园湖区。1954年7月,殷涧区的岗卫、二十郢、庙山乡及鹿塘区的大通桥乡划入;10月府城镇划出改为县直属镇。12月凤城区撤销,同时将城西乡改为县直属乡。城东乡、姚湾乡于1955年12月并入城北乡。岗卫乡于1955年12月,南半部并入岳林乡,北半部并入城西乡;同时庙山乡、二十郢乡并入城西乡,大通桥乡并入鹿塘乡。1955年9月,殷涧区改名大庙区,大庙区辖11个乡合并为大庙、棋盘、周圩、升高寺、岳林、宋集6个乡。
临淮区。1952年1月辖临东、临西2个镇,1953年8月,增设临淮港口乡(后改水上乡),1955年12月合并区乡,临淮区所辖临东、临西2个镇及水上乡同时撤销,成立临淮镇直属县政府领导。
殷涧区。区政府原驻岗子集,1953年迁至大庙改名大庙区。1949年10月,殷涧区辖殷涧、周圩、岗卫、苗营、棋盘、庙山6个乡;1950年1月,增设塔儿寺、二十郢2个乡;6月,增设大庙、升高寺、林圩、岳林、三河、宋集6乡;9月,增设叹儿湾乡。1954年7月,岗卫、二十郢、庙山乡划归凤城区;年底,殷涧乡划归鹿塘区。
鹿塘区。区政府设黄泥铺,1950年迁至总铺镇。1949年10月,辖总铺、黄泥铺、湛涧铺、沙涧铺、亮岗、大通桥6个乡。1950年1月,增设鹿塘、哑叭店、二铺3个乡;6月,增设三合输、南京山2乡。1954年12月,周良乡和殷涧乡分别从红心区和殷涧区划入,大通桥乡划归凤城区。
红心区。1949年10月,辖利民、安林、燃灯寺、安乐、小溪河、禹东、马岗7乡。1950年1月增设大李乡;6月,增设塔山、顾庙、白云、新田、周良、李武、禹山7个乡。1951春,马岗划归嘉山县。1953年1月,小溪河、顾庙、安乐3个乡划归大溪河区。1954年12月,周良乡划归鹿塘区。1955年12月,合并区乡,红心区撤销,安林、白云并入利民乡划归鹿塘区,其余划归小溪河区。
大溪河区。区政府初驻黄湾,后迁至大溪河。1949年10月,辖大溪河、石门、路桥、石塘、草塘、长塘、圣庙、临东、黄湾、梨园、老鹳、观音堂、枣巷、花园14个乡、镇。1951年3月增设河东乡,1953年1月,黄湾、老鹳、观音、枣巷、梨园、花园、临东7个乡划归新建的花园区;同时,将红心区的小溪河、顾庙、安乐3个乡划入。
花园区。区政府设在黄湾。1953年1月,由大溪河区的黄湾、枣巷、花园、梨园、老鹳、观音堂、临东7个乡及凤城区的板桥、浙塘2个乡合并而成,1955年12月并入小溪河区。
府城镇。1954年10月从凤城区划出,改为县直属镇。
1956年1月至12月区划1955年12月31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紧缩编制,精简机构”的精神,全县由10个区99个乡、镇合并为武店、大庙、门台、鹿塘、小溪河5个区,37个乡镇。府城、临淮2个镇和城西乡为县直属镇、乡。
武店区。区公所设武店,辖武店、马湖、考城、龙坝、刘府、官沟、曹店、邬岗8个乡。
大庙区。区公所驻大庙,辖大庙、岳林、升高寺、周圩、棋盘、宋集6个乡。
门台区。区公所驻门台,辖门台、城北和今属蚌埠市的长淮、李楼4个乡。
鹿塘区。区公所设总铺,辖总铺、殷涧、鹿塘、利民、黄泥铺5个乡。
小溪河区。区公所设在小溪河,1955年12月,辖小溪河、大溪河、燃灯、李武、大李、石门山、新田、板桥、安浙、黄湾、枣巷11个乡。
1957年元月至5月区划1956年12月,撤销区级建制,将37个乡镇合并为28个乡、镇人民委员会,直属县领导。它们是府城镇、临淮镇、城西乡、武店乡、马湖乡、考城乡、刘府乡、官沟乡、曹店乡、邬岗乡、门台乡、大庙乡、亮岗乡、宋集乡、殷涧乡、总铺乡、黄泥铺乡、利民乡、燃灯乡、李武乡、小溪河乡、大溪河乡、枣巷乡、黄湾乡、板桥乡、安浙乡、长淮卫乡、李楼乡人民委员会。
1957年6月至8月区划1957年5月,第一次恢复武店、门台、鹿塘3区和府城、临淮2镇及城西乡直属县领导,其余25个乡分属各区。
1958年9月至1967年2月区划府城镇1958年9月并入府城乡飘扬人民公社,府城镇人民委员会撤销。城西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9月并入府城乡飘扬人民公社,城西乡人民委员会撤销。
武店区辖武店、马湖、考城、刘府、官沟、曹店、邬岗7个乡。
门台区辖门台、黄湾、枣巷、长淮、李楼5乡。
鹿塘区辖总铺、黄泥铺、利民、殷涧、大庙、亮岗、宋集7乡。
小溪河区辖小溪河、大溪河、燃灯、李武、板桥、安浙6乡。
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公布后,为适应“一大二公”的要求,第二次撤区。将原来28个乡、镇人民委员会合并为15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镇人民委员会。
飘扬、府城镇、临淮镇人民委员会(未改为公社)。
东方红、太阳升、曹店、门台、大庙、宋集、殷涧、总铺、红心、卫星、黄湾、板桥人民公社。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缩小公社范围,调整公社体制的决定”的精神,自1961年6月,第二次恢复武店、刘府、大庙、门台、总铺、板桥、小溪河7个区,并缩小了公社范围,将原16个社、镇划为49个社、镇。1963年12月,增设淮上渔业人民公社。1966年5月全县有2个县属镇,7个区,41个公社:
府城镇、临淮镇、武店区(辖东方红、楼店、官塘、考城、马湖、龙坝6个公社)、刘府区(辖刘府、宫集、曹店、邬岗、官沟、陈圩6个公社)、门台区(辖门台、城南、城北、城西、城东5个公社)、大庙区(辖大庙、周圩、亮岗、宋集、明陵5个公社)、总铺区(辖总铺、二铺、黄泥铺、红心、殷涧、京山6个公社)、板桥区(辖板桥、黄巷、枣巷、江山、古城、浙塘、淮上渔业7个公社)、小溪河区(辖小溪河、大溪河、梨园、燃灯、梅市、禹山6个公社)。
1968年3月至1969年12月区划1966年5月至1966年底,凤阳行政区划同“文化大革命”前。1968年3月19日,城东人民公社首先成立革命委员会,1969年,又把一些规模较小的公社合并成较大的公社;3月18日,江山、梨园公社并入板桥公社;3月24日。周圩、明陵公社并入大庙公社;8月1日,禹山公社并入梅市公社;8月24日,邬岗、陈圩公社并入官沟公社;9月6日撤销渔业公社;9月25日,楼店、马湖公社并入东方红公社;9月27日,古城、浙塘公社并入李二庄公社。凤阳县下辖区、镇、社为:
府城镇、临淮镇。
武店区辖东方红、官塘、考城、龙坝公社。
刘府区辖太阳升、宫集、曹店、官沟公社。
大庙区辖大庙、亮岗、宋集公社。
门台区辖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