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该定什么罪
交通事故逃逸如何定罪量刑
一、什么是交通事故逃逸行为
交通事故逃逸行为是指司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没有对受伤人员进行救助,也没有保护事故现场,更没有及时报警处理,而是擅自离开现场的行为。这种行为会导致事故责任难以认定,让受害人得不到及时救助,也影响相关部门追究责任。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司机确实不知道发生了事故,只是正常驾车离开,这种情况不算逃逸。
二、法律规定的处罚标准
我国刑法第133条明确规定交通事故逃逸的处罚标准。造成重大事故导致他人重伤、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如果肇事逃逸或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因为逃逸导致受害人得不到救助而死亡,将面临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三、六种特殊情况的认定标准
当交通事故导致一人以上重伤且负主要责任时,有六种情况会被认定为交通肇事罪。包括酒驾或毒驾、无证驾驶、明知车辆存在安全隐患仍驾驶、驾驶无牌或报废车辆、严重超载驾驶、为逃避责任逃离现场。这些情况都会直接构成刑事犯罪,不单纯是交通事故处理问题。
四、逃逸行为的严重后果
选择逃逸会带来三重法律后果。第一要承担更重的刑事责任,可能面临最高十五年有期徒刑。第二要承担行政责任,会被吊销驾照且终身不得重新取得。第三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需要支付受害人全部医疗费、误工费等费用。更严重的是,逃逸记录会影响个人征信,给生活带来长期困扰。
五、保险理赔与应对建议
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在合同中都明确规定,肇事逃逸属于免责条款。这意味着逃逸者不仅无法获得保险理赔,还要自费承担所有赔偿费用。建议驾驶员发生事故后立即完成三件事:第一打开双闪设置警示标志,第二拨打120救助伤员,第三拨打122报警并保护现场。如果对法律程序不清楚,可以立即联系专业律师获得帮助。
具体案例分析:2021年某市发生一起典型案例。张某夜间驾车撞倒行人后逃逸,导致伤者两小时后才被路人发现送医,最终抢救无效死亡。法院审理认为,张某若及时施救完全可能避免死亡结果,最终以"逃逸致人死亡"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这个案例说明逃逸行为会显著加重处罚力度。
正确处理流程演示:当发生交通事故时,驾驶员应该首先确认现场安全,在车后50米放置三角警示牌。接着查看伤员情况,对出血伤员进行简单止血。立即拨打120说明事故地点和伤员情况,同时拨打122报警。用手机拍摄现场照片,包括车辆位置、刹车痕迹、散落物等。等待交警期间,可以联系保险公司报案。全程不要移动车辆,更不要与对方发生争执。
常见误区提醒:有些驾驶员认为小刮蹭不需要报警,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即便是轻微事故,逃逸也会被处以2000元罚款并扣12分。还有人误以为离开现场不算逃逸,实际上只要是为逃避责任离开都构成逃逸。特别要注意的是,即便获得对方口头谅解,没有完成法定程序就离开仍然属于逃逸行为。
法律救济途径说明:如果已经被认定为逃逸,当事人可以采取三个补救措施。第一主动到交警部门说明情况,第二积极赔偿受害人损失,第三委托专业律师收集有利证据。通过这三个步骤,有可能争取从轻处罚。但要注意,这些措施必须在案件进入审判程序前完成才有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交通事故逃逸是极其不明智的选择。不仅面临严厉的刑事处罚,还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赔偿。驾驶员遇到事故时保持冷静,按照法定程序妥善处理,既能保护自己权益,也能最大限度减少事故损失。记住,任何情况下逃离现场都只会让问题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