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以色列的赔偿
以色列自1948年成立以来德国对以色列的赔偿 ,不断突破联合国决议德国对以色列的赔偿 ,占领了绝大多数巴勒斯坦地区,以及包括戈兰高地、西奈半岛(后归还埃及)在内德国对以色列的赔偿 的其他阿拉伯国家的领土。
以色列的侵略行径遭到大多数国家的谴责,但却有一些国家支持以色列。除了其传统盟友美国以外,德国就是另一个重要支持者。
以色列前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巴以冲突上感谢的国家,红圈为德国国旗
以色列能在四周仇敌环绕的情况下求得生存,德国在二战后的赔款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犹太人长期以来流落在欧洲,备受排挤。尤其在德国,二战前希特勒上台时,纳粹更是将迫害犹太人推到了一个高度,据估计纳粹曾屠杀了600多万犹太人。
纳粹对犹太人迫害
以色列成立后,德国积极向以色列赔偿,到1966年德国共计赔款34.5亿马克(约合8.22亿美元),大部分钱赔款流入到以色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以色列走出困境,跃升成为发达国家。
那么,德意志人和犹太人是如何化解矛盾的德国对以色列的赔偿 ?德国赔款对于以色列的崛起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德国对以色列的赔偿 ?
1956年,联邦德国赔偿以色列的火车
犹太人原本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公元1世纪罗马人灭亡了犹太国家,将犹太人掠夺到欧洲各地。
公元395年,罗马皇帝宣布基督教为国教。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了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的地位日益得到稳固。
犹太人所信仰的犹太教虽然和基督教都为一支,但犹太教以《旧约》为基础,排斥以《新约》为主的基督教。加上犹大害死耶稣的传说在欧洲流行,更加剧了犹太人在欧洲受排挤的程度。
犹太教,犹太人信仰
在基督徒的鼓吹下,犹太人不可以当兵、做官,不允许拥有土地。失去土地的犹太人只能从事商业或借贷业。凭借聪明才智和努力,犹太人积累起大量财富,成为了中世纪欧洲较为富裕的人群。
与中世纪时期大多数欧洲人不认字不同,犹太人受教育程度高,商业和金融精英云集,甚至可以垄断一个国家的财富。
四分五裂的神圣罗马帝国(德国前身),非常适合商业活动,因此成为了犹太人的重要聚居地。宗教矛盾、犹太和本地民族的财富不均,都加深了欧洲的反犹浪潮。德意志地区亦不例外。
文艺复兴作品《威尼斯商人》中的吝啬奸商夏洛克,就代表着犹太人的形象
19世纪,随着民族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反犹主义变得猖獗,备受排挤的犹太人有了复国的念头。他们的祖辈之地迦南(巴勒斯坦)成了复国的首选地。
巴勒斯坦地区正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了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返回自己的家园。
贝尔福以及贝尔福宣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奥斯曼帝国等为首的同盟国战败告终。奥斯曼帝国的巴勒斯坦地区被英国接管。在英国的主持下,大批犹太人移民进入巴勒斯坦,建立定居点,不断排挤阿拉伯人。
作为一战战败国和战争的发起者,德国受到严重的惩罚,不仅丧失部分国土和所有海外殖民地,还要承担约1320亿马克(相当于德国年财政收入的几十倍)的战争赔款。战后的德国长期处于负债状态,因此 社会 矛盾十分尖锐。
战后德国货币马克贬值
战胜国的制裁没有达到惩罚德国目的,反而助长了德国复仇的情绪。1929年的全球性经济大萧条,德国经济遭受严重打击。
德国 社会 民主党因处理危机不力,加上签订不平等条约而信誉扫地。纳粹党则借机宣扬复仇和雅利安人优秀理论,赢得了德国人的支持,成功上台。
希特勒利用德国民众的不满而上台
纳粹上台后,大部分德国人的生活依旧处于水深火热中,还要面临一战的巨额赔款。部分犹太人利用这个机会,倒卖商品大发横财。人口占德国人口1%的犹太人却掌握着德国的多数财富,引起了德国人的不满。
对纳粹党来说,利用排犹心理来迫害犹太人,可以巩固来之不易的选票。纳粹上台后不断宣扬复仇思想,意欲借英法忙于国内问题,无暇顾及外部局势之际扩军备战。
扩军备战需要大量的资金,德国先是通过所有资产超过5千马克的犹太人都必须到政府部门进行登记的方式,掠夺犹太人的财富。此后希特勒通过导演水晶之夜等种族隔离的方式,没收犹太人的财富。
短短的几年内,德国的军队数量显著增加,且拥有大量先进的军备,为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战爆发后,德国更是建立集中营的方式,将犹太人从肉体上消灭。二战期间,死于纳粹铁蹄之下的犹太人数量达到了600多万之巨。
德国建立的迫害犹太人的集中营
德国在二战中战败,德国以及首都柏林被美苏英法四个大国分区占领。出于美苏对抗的需要,美英法占领区合并,成为了联邦德国(西德)。
战后德国和首都柏林被分区占领
二战后,英国放弃了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出于对犹太人的同情,联合国大会决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但
决议遭到了阿拉伯人的反对,1948年以色列成立,巴勒斯坦国却迟迟没有成立。
联合国大会决议图(蓝色为以色列)
建国初期的以色列面临着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围堵,生存环境十分险恶。长期的战争让以色列也面临着经济困境。
建国后的5年内,有大约68万来自全世界的犹太人涌入以色列。建国初期的以色列人口只有65万,移民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原本的人口数量。建国初期以色列面积只有1.65万平方公里,要想容纳这么多人口,需要大量资金去开发更多的土地。
二战后移民以色列的犹太人
犹太移民主要是来自欧洲。他们虽有知识和技术,但因在二战中被纳粹迫害,财富毁于战火。向联邦德国索赔成为了以色列生存下去的希望,也可以为死难者讨回公道。
本•古德里安,以色列时任总理
1951年,时任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一锤定音,决定向德国寻求赔偿。当时德国已被一分为二,以色列和联邦德国都是西方阵营的一员。当时美国为了对抗苏联,全力扶持联邦德国。
另一个民主德国(东德)属于苏联阵营, 在美国支持以色列的情况下,苏联则支持阿拉伯国家。直到两德统一之前,以色列都没有和东德建交。
联邦德国在战后急需改变战败国和战争发起者的国际形象。因此如何处理好同欧洲的关系以及和犹太人的 历史 问题,成了联邦德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1951年9月,西德总理阿登纳向犹太人和以色列致歉,表达了德国愿意给予以色列和犹太人赔偿。这为德国和以色列达成赔偿协议打开了大门。
以色列总理古德里安会见西德总理阿登纳
由于赔偿问题的敏感性,此事在德国和以色列引起激烈的讨论。以色列国内的反应则更加激烈,他们认为与德国的血海深仇是无法用钱摆平的。
最终,事情放到议会进行表决。以色列议会最终以61票赞成、50票反对、5票弃权的微弱优势通过,正式开启了对德索赔的进程。
1952年3月,以色列,犹太人索赔会和联邦德国就赔款问题在荷兰展开谈判。历时半年多,西德总理阿登纳、以色列外长夏利特和索赔联合会主席戈德曼于1952年9月签署了《卢森堡条约》。
阿登纳签署协议
根据《卢森堡条约》,联邦德国向以色列赔偿30亿马克;赔偿索赔联合会4.5亿马克,用于世界犹太人联合会安置犹太人难民。此外,联邦德国签署法律,以方便德国向受纳粹迫害的犹太人索赔,赔款分12年还清。
至此,德国和犹太人之间的赔款协议正式达成。
德国赔款共计34.5亿马克(合8.22亿美元),对于当时面临困境的以色列来说是久旱逢甘霖。当时以色列人口只有100多万,平均下来每人得到800美元的赔款。
其中,4.5亿马克赔给世界犹太人联合会的款项,主要分给以色列。以色列正是用这笔赔款,解决了犹太人土地开发的资金问题。
其余30亿马克赔款,缓解了以色列的财政危机,更给以色列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以色列主要用于包括港口建设、工业化、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色列海法港,该国第一大港的建立和德国赔款有关
赔款也帮助了以色列升级军事装备。以色列自成立起就面临着巴勒斯坦的民族解放组织、埃及等多个阿拉伯势力的压力。地中海成为了以色列和西方国家联系的窗口。以色列利用赔款,从联邦德国购买了大量先进的装备。
以色列军备
德国除了对以色列进行赔款,还有具体到对受迫害的犹太人个人以及其后人的赔款,这部分赔款则作为民间资本,对以色列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赔款协议达成,标志着德国和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然而 历史 恩怨造成的隔阂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因此,两国一直没有建立外交关系。
直到1965年5月12日,联邦德国和以色列才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966年,联邦德国支付完了对以色列和犹太人的赔款。在积极履行赔款的同时,为了弥补二战罪行,德国不断为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以色列日后能够打赢第三次中东战争,德国的军事援助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次中东战争图
对于联邦德国来说,赔偿犹太人可以提升国际形象,为德国回归“正常国家”提供了条件。
1970年,访问波兰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的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让德以的 历史 隔阂进一步拉近。
西德总理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跪下
虽然德国和以色列官方层面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但人民之间的隔阂却不是仅仅依靠赔款和援助就可以消除的。在大多数以色列人看来,德国的赔偿是应该的,而且是不能消除 历史 影响的。以色列至今都未完全原谅德国。
在德国内部同样也有类似的问题。1973年10月,以色列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发动第四次中东战争并获胜。
为报复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石油输出国(中东石油国为主)组织决定减产石油,对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这损害了包括联邦德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利益,引发经济危机。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西方思考对中东关系
为了缓解危机,德国不断调整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在承认巴勒斯坦国的问题上有所松动,而且德国不承认戈兰高地是以色列领土和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
在德国民间,因为以色列不断“蚕食”阿拉伯人的土地,使得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国家民众出现了反犹情绪。这也为德以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反犹情绪在死灰复燃
长期作者 雄鹰
直播吧 体育 作者 足球与 历史 爱好者
责任编辑 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 环球情报员主编
—(全文完)—
二战德国失败究竟赔了多少钱二战结束德国投降后德国对以色列的赔偿 ,18个战胜国于1945年秋冬在巴黎召开会议,讨论德国德国对以色列的赔偿 的二战赔偿问题。
会议决定各个国家有权利没收各自领土内的德国海外资产,此外,还制定德国对以色列的赔偿 了赔偿在各国间的分配比例。
希腊也参与了巴黎赔偿会议的谈判,在分配方案中享有
4.35%的物质赔偿和
2.7%的其德国对以色列的赔偿 他方式赔偿。
双边协议
1953年同盟国签订了《伦敦债务协定》,减免了德国一半的债务。
1990年,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签署了有关德国统一的《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
四个同盟国宣布从此放弃此前在德国持有的权利与义务。
在这之间,1960年,德国与多个战胜国分别签订了双边协议,进行赔偿。
希腊得到德国的赔偿共
1.15亿马克,荷兰、比利时、丹麦等国也得到了赔偿。
从法律上来讲,《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签订后,同盟国放弃了对德国的索赔请求,希腊政府也批准了这一条约。
德国认为,德国和希腊在二战赔偿问题上,已完全了结了。
民间赔偿
联邦德国成立后,赔偿对象从政府转向了民间的战争受害者,希望借积极赔偿,重建德国的国际形象。
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向德国提出了赔偿诉求。
双方最终达成的协议规定,联邦德国向以色列政府支付价值30亿马克赔偿,向犹太人“要求赔偿联合会”支付价值
4.5亿马克的赔偿用于救助世界各地遭受纳粹迫害的犹太人,支付赔偿的年限为12年到14年。
德国最终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条约,1966年赔偿正式完成,促进了以色列经济的起飞。
1960年,对战争受害者的个人赔偿占到西德财政支出的
7.48%,到1965年9月为止,已通过审核支付的个人赔偿总额达到了18
2.5亿马克。
劳工赔偿
随着赔偿的进行,德国对二战受害者赔偿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企业也加入进来。
2000年成立的“纪念、责任与未来”基金会中有6500多家德国企业捐助了51亿马克给纳粹劳工,尽管其中大多数中小企业成立于二战后,从未使用过纳粹劳工。
最终赔款
2007年6月12日,德国“纪念、责任与未来”基金会在总理府举行仪式,宣布历时七年对二战纳粹强制劳工的赔偿工作正式结束,由此德国终于结束了所有二战的赔偿。
默克尔2007年曾表示,德国二战后支付了约640亿欧元。
来源德国对以色列的赔偿 :华夏关注 (2015年16期)
德国终于答应向“慕尼黑惨案”遗属赔偿, 为啥说协议的达成是可耻的?德国政府花德国对以色列的赔偿 了50年时间才同意向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袭击事件中以色列遇难者的家属提供赔偿德国对以色列的赔偿 ,这是“可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