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郑和船队最大的船
“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
宝船在船队中的地位明朝郑和船队最大的船 ,相当于今日大型舰队中的旗舰明朝郑和船队最大的船 ,为整个船队的主体船舶。明人祝允明在《前闻记》“下西洋”条中所说的“如清和、惠康、长宁、安济、清远之类”的船名,很可能就是这种宝船。郑和船队中的巨型宝船,主要建造于南京宝船厂。
据有关资料称,大型宝船设有九桅、张十二帆,其“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
1957年5月,在南京下关三叉河附近中保村的明宝船厂船坞遗址中,出土一根巨型舵杆,全长11.07米,据舵杆上原有的榫孔测算下来,这支舵的舵叶高度,为6.25米左右。由此足见巨型船体一斑。
据郑和随行人员巩珍的目击纪实,说这种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但没有言明宝船的实际尺度。另据《明史》等有关史料所见,宝船尺度最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专家对文献记载是否有误,仍在争论)。(根据《中国度量衡制史》记录明尺31.1厘米计算,船长139米,宽56米;若按出土的明代木尺实物28厘米计算,船长124米,宽50米)
郑和宝船的尺寸 吨位并无明确明朝郑和船队最大的船 的说法明朝郑和船队最大的船 ,郑和宝船的具体形制结构及尺度大小一直存在争议。
一种说法是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乘坐的是44丈长、18丈宽(即146.67米长、50.94米宽)的大号宝船。
另一种说法是郑和宝船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中海船的总称,郑和船队是由多种不同船型、不同尺度、不同用途的海船组成,它们统称为郑和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以及《瀛涯胜览》(马欢著)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郑和宝船是一种大型海船,尺度大。
扩展资料:
郑和下西洋(共七次,从郑和三十四岁起,到六十二岁在第七次下西洋回航中途病逝止,成为郑和的终身事业),在近世,越来越成为世界瞩目的历史大事件。
因为在那时候,世界上的航海技术还未发展,哥伦布还没有出生,明王朝的这一支船队,远航到亚非、阿拉伯等国家,是人类海上交通的极重要的创举,显示出当时中国人掌握的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国力,都达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
郑和船队是由多种不同类型、不同大小、不同用途的船只组成,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除了宝船外还有四种:第二种马船,是一种远洋运输船,用来装运战马,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
第三种叫“粮船”, 是一种远洋运输船,用来装运粮食,粮船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 是一种交通远输船,用来装载人员、货物,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由此可见,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远航船队。郑和船队规模之大、船舶种类和数量之多是史无前例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宝船
郑和下西洋时最大吨位的航船的排水量多大。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资料明朝郑和船队最大的船 ,《龙江船厂志》与《南船记》是相当详细而且可信的明代造船书籍,其中也有郑和宝船数据明朝郑和船队最大的船 ;再根据南京龙江船厂原址考古出土之11米舵杆(应该是当时最大船只的遗物)推算,以日本出土的明代中国船为比例合理估计一下,宝船应该是6000料,与明朝之最大“封舟”近似。其船长约为70米,排水量约为2000吨,载重量约为其半1000吨。这些宝船尺度、排水量等都只能是大约值。(资料来源《郑和研究通讯》)而当时的西方,最大船只排水量不过1500吨,十五世纪威尼斯拥有一艘一千五百吨的船,船员1200人,但只能在地中海沿岸航行,而郑和船队利用指南针和“过洋牵星”技术开辟了最早的横越印度洋航线。
这些无疑可以证明郑和时代,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好的船舰和航海技术,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船队,其旗舰“圣•玛利亚”号,长度只有80多尺,排水量约233吨。达•伽玛的旗舰“圣•加布利尔”号较大,但也只约有400吨。麦哲伦的旗舰“特立尼达”号,仅为110吨,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这样独一无二的君主促成的非常之举。就郑和下西洋本身而言,确实是传统中国最伟大的航海壮举,辉煌但短暂,不久就成了唯一的一次奇迹。
中国历史上就一贯不对外扩张,郑和下西洋又不以贸易为目的。所以关于受命寻找建文帝的说法就很有说服力。当年朱棣抢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建文帝点火烧了皇宫,但是大家在废墟中没有找到建文帝,所以建文帝外逃的可能性非常之大,而且有说法是建文帝逃到了南洋。不管怎么说,建文帝是大明正统,朱棣是篡逆,如果建文帝突然出现振臂一呼,自然是响者云集,所以除掉建文帝就成了朱棣心中最大的一个愿望,派心腹太监秘密寻找就是可以理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