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三角软骨损伤评残
三角软骨盘损伤一般不构成伤残等级。
腕三角纤维软骨盘损伤是临床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发生于跌倒时、手掌撑地、腕关节过度背伸、前臂旋前、或向尺侧偏斜等扭转挤压的暴力致伤。软骨盘挤压于尺骨和三角骨及月骨之间而发生破裂或撕脱。
当前手腕三角软骨损伤评残 ,人身损害伤残鉴定适用国家标准《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GB 18667-2002,按该标准规定,对腕功能的损害,最低伤残等级“4.10 X级伤残”的定义是:“ i.一肢丧失功能10%以上”,一腕关节功能占一肢体的18%,腕三角纤维软骨盘损伤通过治疗大部分对腕功能影响不大,一般部工程伤残等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
GB 18667-2002
4.10 X级伤残
4.10.10 肢体损伤致:
a.双手缺失(或丧失功能)5%以上手腕三角软骨损伤评残 ;
b.双手感觉缺失25%以上;
c.双上肢前臂旋转功能丧失50以上;
d.一足足弓结构破坏1/3以上;
e.双足十趾缺失(或丧失功能)20%以上;
f.双上肢长度相差100px以上;
g.双下肢长度相差50px以上;
h.四肢长骨一骺板以上线性骨折;
i.一肢丧失功能10%以上。
C.8.2 肢体丧失功能的计算
肢体丧失功能的计算是用肢体三大关节丧失功能程度的比例分别乘以肢体三大关节相应的权重指数(腕关节0.18,肘关节0.12,肩关节0.7,踝关节0.12,膝关节0.28,髋关节0.6),再用它们的积相加,分别算出各肢体丧失功能的比例。
三角软骨盘部分损伤要伤残鉴定吗?三角软骨盘损伤一般不构成伤残等级。
腕三角纤维软骨盘损伤是临床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发生于跌倒时、手掌撑地、腕关节过度背伸、前臂旋前、或向尺侧偏斜等扭转挤压的暴力致伤。软骨盘挤压于尺骨和三角骨及月骨之间而发生破裂或撕脱。
当前手腕三角软骨损伤评残 ,人身损害伤残鉴定适用国家标准《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GB 18667-2002,按该标准规定,对腕功能的损害,最低伤残等级“4.10 X级伤残”的定义是手腕三角软骨损伤评残 :“ i.一肢丧失功能10%以上”,一腕关节功能占一肢体的18%,腕三角纤维软骨盘损伤通过治疗大部分对腕功能影响不大,一般部工程伤残等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
GB 18667-2002
4.10 X级伤残
4.10.10 肢体损伤致: a.双手缺失(或丧失功能)5%以上手腕三角软骨损伤评残 ; b.双手感觉缺失25%以上; c.双上肢前臂旋转功能丧失50以上; d.一足足弓结构破坏1/3以上; e.双足十趾缺失(或丧失功能)20%以上; f.双上肢长度相差100px以上; g.双下肢长度相差50px以上; h.四肢长骨一骺板以上线性骨折; i.一肢丧失功能10%以上。
C.8.2 肢体丧失功能的计算肢体丧失功能的计算是用肢体三大关节丧失功能程度的比例分别乘以肢体三大关节相应的权重指数(腕关节0.18,肘关节0.12,肩关节0.7,踝关节0.12,膝关节0.28,髋关节0.6),再用它们的积相加,分别算出各肢体丧失功能的比例。
手腕三角软骨受损算几级工伤 有谁知道吗?求告知。三角软骨受损可能没有等级手腕三角软骨损伤评残 ,因为是可以康复的。
伤残等级鉴定的标准一般是根据是否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来判定的手腕三角软骨损伤评残 ,一般是以永久损伤没办法修复的来判断。
没有等级不影响手腕三角软骨损伤评残 你享受工伤医疗补助,工伤工资补助,工伤假等工伤待遇。
你可以查看下面参考的链接关于工伤等级鉴定标准的明细来参照你的情况。
右手腕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工伤鉴定为几级?劳动者右手腕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可以鉴定为几级伤残需要由当地手腕三角软骨损伤评残 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劳动者的受伤程度和受伤部位进行综合的评定,以最终的伤残鉴定结论为准。
1、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劳动局)申请工伤认定,公司需要在事故发生的一个月内申报,如果公司不申请,则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在一年内提出认定申请。需提交材料手腕三角软骨损伤评残 :工伤认定申请表(劳动局的网站一般有下载)、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等;
2、如果经过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一般设立在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3、根据不同的伤残等级,获得的补偿是不一样的。主要的补偿是:医疗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停工留薪期工资、伙食补助费、护理费等。
4、如果劳动者没有劳动合同及其他证明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无法申请工伤认定,可以先申请劳动仲裁确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经过劳动仲裁确认存在劳动关系后,再申请工伤认定。
5、相关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工伤认定办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劳动者所在省的工伤保险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