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避险出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如何处理_紧急避险承担赔偿责任
开车遇到危险紧急避让引发事故 赔偿责任谁来担?
一、什么是紧急避险行为
紧急避险是指遇到突发危险时,为了保护公共安全、自己或他人利益,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采取的紧急措施。这种行为可能会对他人造成损害,但能避免更大的损失。比如在高速公路上突然遇到障碍物,司机猛打方向盘导致撞上护栏,但避免了更严重的连环追尾事故。
法律规定这种特殊行为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危险正在发生且真实存在;第二,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第三,采取的措施没有超出必要范围。要注意的是,如果驾驶员自己闯红灯导致危险,再采取避让措施就不能算紧急避险。
二、法律如何规定赔偿责任
按照《民法典》相关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事故的赔偿问题分三种情况处理。第一种情况是险情由他人引发,比如前车违规掉落货物导致后车紧急避让撞到护栏,这时由掉落货物的车主承担全部责任。
第二种情况是自然灾害引发的险情,比如为躲避山体滑坡发生剐蹭。这种情况驾驶员不需要赔偿,或只需承担部分责任。第三种情况是避险措施不当,比如为躲避电动车却撞上行人,这种情况驾驶员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三、如何判断避险行为是否合理
判断避险行为是否合理要看三个要点。首先是危险的真实性,必须存在正在发生的实际危险,不能是驾驶员的错觉。比如把正常行驶的车辆误认为要碰撞而急打方向,这种情况不算紧急避险。
其次是措施的必要性,要证明当时没有其他选择。比如在宽阔马路上为躲避小石子突然变道,这种情况会被认定处置不当。最后要看损害程度,避让造成的损失必须小于原本要发生的损失。为躲避宠物狗导致多车相撞就属于过度避险。
四、新旧法律的变化要点
2021年新实施的《民法典》取代了原来的《民法通则》,在紧急避险规定上有两个重要变化。第一是增加了自然原因引发险情的处理细则,明确规定驾驶员不需要赔偿或只需少量赔偿。第二是细化了"必要限度"的判断标准,要求综合考虑当时的路况、车况、能见度等客观条件。
需要特别注意,新法律要求驾驶员在事故发生后必须立即报警,并保存行车记录仪视频等证据。如果擅自离开现场,即使确实是紧急避险,也可能被认定为逃逸。
五、遇到这种情况如何处理
发生事故后要立即打开双闪灯,在安全位置停车。拨打122报警时要说明是紧急避险引发的事故,要求交警在事故认定书中注明险情原因。用手机拍摄现场全景照片,重点拍摄引发险情的物体或车辆,记录路面刹车痕迹。
如果车上有乘客,请他们帮忙寻找目击证人。查看附近是否有监控摄像头,及时向交警申请调取录像。在保险公司到来前不要擅自移动车辆,但要确保不妨碍其他车辆通行。
最后要提醒驾驶员,紧急避险不能成为鲁莽驾驶的借口。平时要注意保持安全车距,控制合理车速,遇到突发情况时才能正确判断和处置。车上建议安装高清行车记录仪,关键时刻能提供重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