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是如何的
【交通肇事逃逸的五个关键知识点】
一、交通肇事逃逸的基本定义
交通肇事逃逸指发生车祸后司机逃跑的行为。具体来说,司机在道路上发生事故后,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自己开车逃跑或者把车丢在现场逃跑,甚至躲起来的行为都属于逃逸。根据法律规定,这种情况会被吊销驾照,并且永远不能再考取驾照。
相关法律依据来自《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112条。该条款明确说明,逃避责任逃离现场或躲藏的行为就是逃逸。同时规定,交警部门需要对事故原因进行详细调查,找出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并提出预防建议。
二、六种典型的逃逸情形
1. 司机明确知道发生事故,仍然开车逃跑或把车扔在现场逃跑。
2. 司机存在酒驾或无证驾驶问题,虽然报了警但擅自离开现场,之后又返回的情况。
3. 司机把伤者送到医院后,没有报警就自行离开医院。
4. 司机送医时留下虚假信息,比如假名字、假地址、假电话号码后离开。
5. 交警调查期间故意躲避不见。
6. 司机离开现场后不承认发生事故,但有证据显示他应该知道发生了事故。
三、逃逸行为的严重后果
交通逃逸属于严重违法行为。逃逸司机会被认定承担全部责任。这包括两方面后果:第一要赔偿受害者的所有损失,第二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比如要支付医疗费、误工费、车辆维修费等各项费用,还要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
驾照被吊销是最直接的处罚。根据规定,逃逸司机不仅会被立即吊销驾照,而且终身禁止重新考取。这意味着这个人永远不能再合法驾驶机动车。
四、逃逸行为的认定标准
判断是否构成逃逸主要看三个要素:第一是否存在逃避责任的主观意图,第二是否实施了逃离行为,第三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具体情形。即使司机把伤者送医,如果存在不报警、留假信息等行为,依然会被认定为逃逸。
交警在调查时会收集多方面证据,包括监控录像、目击者证言、车辆痕迹等。只要证据能证明司机知道发生事故后故意离开,就可以认定逃逸成立。司机事后是否返回现场不影响逃逸的认定。
五、正确处理事故的建议
发生交通事故后,司机应该立即采取三个步骤:首先停车保护现场,其次拨打报警电话和急救电话,最后配合交警调查。如果有人员受伤,应该先协助救治伤员。即使司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也不能擅自离开现场。
遇到特殊情况时,比如需要紧急送医,司机应该先报警说明情况。在送医过程中要保留相关证据,到达医院后要立即联系交警。千万不能因为害怕处罚就选择逃跑,这样只会加重处罚后果。
对于普通车主来说,购买足额保险非常重要。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能有效分担赔偿风险。遇到事故时保持冷静,及时联系保险公司,按照正规流程处理,可以有效避免因慌乱导致更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