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驾6死18伤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酒文化历史的国家。俗话说“没有酒不能吃饭”。在老年生活宴会上喝“寿酒”;生来喝“满月酒”的孩子;娶个媳妇酒驾6死18伤 ,喝“喜酒”;成为头号饮品“进修酒”;事业上成功喝“庆功酒”...在日常生活中,喝酒已经成为人们交流和表达情感不可或缺的方式。然而,随着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的一大“杀手”。
第一,酒驾造成的悲剧令人震惊!
打开百度,输入“酒驾交通事故”,可以找到648万多条与酒精相关道路的交通安全事故信息,我们从中随机抽取几个例子:
2009年1月21日,河南灵宝司机王卫斌醉酒驾驶宝马撞人,造成6死6伤。
2009年6月30日,南京司机张明宝酒后驾车撞上9人6车,造成5死4伤,其中包括一名孕妇。
2009年7月16日,郑州市驾驶员傅某在无证驾驶时撞到11人,造成3死8伤。
2009年8月4日,杭州司机牟伟酒后驾驶保时捷超速行驶,撞死17岁女孩马芳芳。
2009年8月5日,也就是马芳芳遭遇不幸的第二天,黑龙江鸡西的司机张西军在夜市饮酒后撞酒驾6死18伤 了26人,造成两人死亡。
2013年8月12日,广州市驾驶员李某酒后驾驶奔驰超速行驶,造成3死4伤(重伤1人,轻伤3人)。
……
每一次因饮酒引发的交通事故,都充满酒驾6死18伤 了血泪和遗憾。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被列为交通事故中的主要死亡原因。
二、酒精对驾驶的影响
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乙醇,俗称酒精。从医学角度来说,饮酒后,酒精会通过口腔、食道、胃、肠粘膜等人体器官被吸收到血液中。,进而抑制大脑等高级神经系统的功能。酒精对大脑的影响正好与驾驶员保持头脑清醒的要求相反,对安全驾驶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降低注意力的主导性。
酒后开车会极大影响你的注意力。据研究,酒精进入人体后,人的注意力往往偏向一侧,支配注意力的能力也大大降低。行车过程中,如果注意力不能转移,会影响对瞬息万变环境的观察,从而忽略路上的行人、车辆、信号等,极易引发事故。
第二,造成视力障碍。
饮酒会暂时损害视力,引起视力不稳定,颜色辨别能力下降,无法及时发现和正确理解交通信号、标志、标线。喝酒后视野会大大缩小,尤其是酒驾司机,只能感受到周围环境的一小部分,只盯着前方的目标,很难发现视野边缘的隐患,容易导致事故。
第三,反应能力降低。
饮酒后,酒精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抑制作用。实验表明,当饮酒者每100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20毫克时,反应能力会下降,当酒精含量达到100毫克时,会下降35%左右,当酒精含量达到150毫克时,会下降50%,会导致运动障碍和手脚失去控制。驾驶员在不饮酒驾驶时发现前方危险情况时,从视觉感知到踏板动作的反应时间一般为0.75秒,饮酒后的反应时间应增加2 ~ 3倍。按照60公里/小时的车速,饮酒后的反应距离将从12.5米延长至25米至37.5米。因此,酒后驾车的风险会成倍增加。
第四,触觉能力降低。
开车后,由于酒精的麻醉作用,触觉信息会减少,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和 方向盘 。如果刹车踏板较弱,不能很好地抓住方向盘,用油门踏板作为刹车踏板,是极其危险的。
第五,判断和思考能力降低。
喝酒后,人的判断力和思维能力会受到很大影响。人对光、声刺激的反应时间会延长,本能反射动作的时间也会相应延长。感觉器官与眼、耳、手、脚等运动器官之间的协调功能会受损,运动反射神经迟钝,会使驾驶员无法掌握车辆的行驶速度和前方障碍物的距离,正确处理车辆与路面宽度的关系,容易导致追尾或碰撞事故。
第六,精神障碍。
醉酒的人情绪波动很大,有的人会忘记当下的现实和各种烦恼,有的人会精神亢奋,高估自己,盲目自信,自我感觉良好,无视周围人的建议,容易开“英雄车”“恩怨车”,但实际上我的手脚动作缓慢或异常,遇到紧急情况时,会出其不意造成交通事故。
第七,疲劳。
由于酒精的麻醉作用,会对人体产生疲劳作用,容易出现困倦甚至昏迷,表现为驾驶不规律,视力在空之间,这也是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
针对酒驾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发布了《酒后驾驶检测人员血液和呼气酒精含量阈值及检验》(GB19522—2004),将酒后驾驶分为醉酒驾驶和醉酒驾驶。饮酒是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等于20毫克/100毫升、小于80毫克/100毫升的驾驶人的驾驶行为。醉酒驾驶是指驾驶人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对醉酒驾驶视情节给予相应处罚: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暂扣机动车驾驶证6个月,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记12分。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年内不能再次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0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饮酒后或者在酒精影响下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终身不得再次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第三,预防酒驾其实很简单,只要做到“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人们从无数次酒驾带来的惨痛教训中总结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简单有效,只要做到了,就能防止悲剧重演,但现实是重复的。为什么酒驾这么难禁?主要原因有:
1.司机禁酒意识弱,运气好。
很多司机都有一个错误的想法,认为自己开车技术好,酒量大。只要不超过自己的“酒量”,不喝醉对驾驶机动车影响不大,主观上会放纵自己。还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很有钱,不怕被抓,不怕被罚。有些人很幸运,认为自己可以逃脱交警的检查。所以在各种侥幸心理的影响下,我选择了酒驾这个违法行为,却不知道这种盲目的自信最终会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驾驶过程中一旦失控,就会引发交通事故,给他人和自己带来极大的安全威胁。
2.受“酒文化”传统习俗的影响,司机经不起酒徒的诱惑。中国悠久的酒文化应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文化传承。然而,另一方面,对于现代繁忙交通的现状来说,这也是导致危险驾驶的重要诱因之一。一直以来,人们都有“千杯酒不如知己”的说法,开心的时候“以酒为乐”,“不醉不归”。难过的时候,“借酒浇愁”;“感情深,一口闷;浅薄的感情,一舔”,似乎喝酒爽快就能显示诚意。在餐桌上,为了营造气氛,食客往往会忘记酒精对司机的致命危害,劝司机不要乱喝。很多司机受不了酒徒的诱惑,认为不喝酒就是对不起朋友,最终为交通安全埋下祸根。
第四,拒绝酒驾需要全民参与。
人的出行离不开机动车,安全驾驶涉及到道路交通活动的每一个参与者。防止酒驾不是司机个人的事,而是全社会的共同大事!
1.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应当广泛宣传酒后驾驶的危害性,教育人们遵循“饮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警示。
一要扩大宣传教育范围。过去宣传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司机,忽略了非司机。在餐桌上,司机拿起酒杯时,大部分非司机对酒驾的危害一无所知,受传统“酒文化”的影响,主观上缺乏劝阻意识,甚至反劝导意识。因此,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和道路交通活动参与者要运用一切手段,落实全民参与、全民学习,让“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警示能够浸入每一个公民的脑海中,成为驾驶员的行为准则和乘客监督的“规则”。
二是宣传教育内容需要更加丰富。与酒驾相关的宣传教育内容不仅要有典型案例和相关法律法规,还要有酒驾后果的代价。让每一位道路交通参与者真正明白“一杯酒给司机,两滴泪给亲人”的意义。这还不是全部。对于司机来说,还是有一辈子的前途的——如果被列为危险驾驶罪或者交通事故,如果需要申请移民签证或者留学签证,因为大多数国家在申请出国签证的时候都要求无犯罪记录的证明,而且你有犯罪记录;如果你因酒后驾驶被雇主解雇,你将不会得到经济补偿。如果你是营运车辆驾驶员,即使酒驾后拿回驾驶证,也不允许终生驾驶营运机动车;如果想参军,从事保安、航空空等工作,或者报考军校、警校等。,你也会因为你的犯罪记录等受到限制...
2.加大对酒驾的查处力度,形成高压控制的局面。交警在日常执法职责中应加强对驾驶人的检查。特别是夜间,要科学部署餐馆、娱乐场所周边警力,加大排查力度。一旦发现醉酒司机,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形成高压态势,让每个司机都碰不到这条高压线。
3.从源头入手,进一步规范驾驶员培训制度和驾驶员考试制度,严控培训和考试发证。通过对交通法规和车辆操作技术的学习,驾驶员会有很强的安全意识,自觉遵守就有可能有效遏制酒驾这一严重违法行为。还需开展针对性宣传,张贴提醒海报,在餐饮娱乐等易发生酒驾的场所进行温馨提醒;鼓励餐饮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履行社会公共责任,劝阻驾驶员酒后驾驶。规范驾驶服务,政府相关部门要引导驾驶服务企业向常态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努力为客户提供安全、专业、优质的服务。
酒驾是威胁道路交通安全的痼疾,但只要相关部门重视,全民参与,全社会的交通安全意识就会加强,涉酒悲剧会逐渐消失,交通违法行为会明显减少,构建和谐交通的基础会进一步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会越来越近。
四川一司机高速路疲劳驾驶发生事故致6死28伤,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四川高速路上这起交通事故,经过初步调查,是货车司机疲劳驾驶,遇到突发情况没有及时做出反应导致的,结果酿成6死28伤的悲剧。
常听人说“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但似乎人们对疲劳驾驶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常年跑高速的货车驾驶员,为了多挣一点钱,为了多跑一次货,酒驾6死18伤 他们往往会忽略自身的承受能力。
那么如何避免类似悲剧再发生呢?酒驾6死18伤 我觉得需要从驾驶员本身,货车管理经营者以及相关机构,三个角度去分析:
1.驾驶员提高安全驾驶意识
就驾驶员本身而言,安全驾驶意识一定不能少。拒绝超载,酒驾,闯红灯等违法行为的同时,还要量力而行,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处于亢奋的状态,所以为了自己和他人,应该要拒绝疲劳驾驶。
在我看来,疲劳驾驶和酒驾的性质是一样的,它们都会让人处于失常状态,遇到特殊情况时很难做出正确判断。而疲劳驾驶甚至比酒驾更严重,基本上大脑会处于停滞状态,还有可能驾驶员已经出现闭眼,睡眠的情况,让车辆失去控制。
而当反应过来时,悲剧可能已经发生。就拿这次四川高速交通事故来说,驾驶员很可能当时已经“睡着”,从而对周围环境失去了判断,直接撞向小轿车和客车,导致34人为驾驶员的疏忽而买单。
2017年10月,货车司机因疲劳驾驶与前车相撞,导致一人受伤酒驾6死18伤 ;
2018年8月13日,京昆高速两车发生追尾,原因正是后车司机疲劳驾驶;
2019年沪渝高速上,一辆货车驾驶员疲劳驾驶与前车追尾,造成三人不同程度受伤,其中包括一名6个月大婴儿。
这一起起深刻的教训,无不在告诉我们,疲劳驾驶有多么可怕,轻则车辆受损,重则失去生命,这样的代价真的太巨大了。
2.货车管理经营者
货车驾驶员疏忽大意犯下错误,难道经营者就没有错吗?不,当然有,经过调查四川这起交通事故的货车,所属于一家运输有限公司,但作为管理者,经营者并没有履行职责。
最终,公司的总经理,安全科长,主要负责人都被警方逮捕,正是因为他们的失职成为了事故的“元凶”。所以对于经营者来说,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该怎么办就要严格执行,不要做表面功夫,为了利益最大化,而将别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3.相关监管机构
从监管机构的角度来说,严厉打击这种行为是必然的,同时还要找寻遏制疲劳驾驶的方法,比如安装GPS,用行动轨迹和时间来判断驾驶员状态。
写到最后
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而伤亡的人数,真的很多,也是时候引起每个人的关注和注意,而这有可能关系到生命财产安全,不可小觑,真心希望类似事件不要再发生。
当然,想要避免需要驾驶员,管理者以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今天,酒驾6死18伤 你努力了吗?
09严重的酒后驾车事件。6月4日清晨酒驾6死18伤 ,杨女士在中河高架文晖路下桥口撞上了分道护栏。她可能是安全法实施以来杭州第一个系了安全带但仍然出事酒驾6死18伤 的司机。一般而言,正确使用安全带在可能导致死亡的车祸中将挽救约45%的生命,而如果同时使用安全气囊,这一比例将上升到60%。杨女士在安全气囊和安全带同时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幸免于难,醉酒后驾车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根据现行的标准,血液酒精浓度超过0.2mg/ml属于酒后驾车,而超过1.0mg/ml就是醉酒后驾驶。因为每个人的血液解酒能力不同,目前尚无法估计杨女士开车前喝了几瓶酒,但根据处理事故多年的交警说,一般人如果血液酒精浓度达到2.0mg/ml时,已经基本没有平衡能力了,像杨女士这样喝到2.6mg/ml,整个人应该已经是稀里糊涂了。
喝醉酒开车为什么危险酒驾6死18伤 ?首先酒后人的平衡能力、反应能力都下降。平衡能力下降反映在对方向的控制感差,所以酒后开车的人常常呈“S”形打方向酒驾6死18伤 ;反应能力下降在于对各种道路突发情况判断、避险的能力下降。其次,酒后人比较兴奋,开车容易超速,明明车速已经很快了,司机可能还觉得车速挺慢的。杨女士出事时据说是想往文晖路方向下去,可是又绕了回来才撞上去,很可能就是对前面车的距离和车速估计不足,而打方向又没打到位的缘故。
酒后驾车引起的事故不少,今年2月24日0:35,一个年轻女孩子开着一辆奔驰280,在松木场连撞两辆出租车后,又撞了一辆私家车。最后,奔驰撞上了一根电线杆,车头撞烂了才停下来。据了解,当天开车的女孩子也是酒后驾驶,血液浓度在1.8mg/ml左右,所以才会演绎这么惊险的连环撞。
进入夏天,喝夜老酒的、泡酒吧的人多起来,快报提醒你酒后不要开车,安全带和安全气囊对你的保护总是有限的,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才是最安全的方法。
浙江网12月28日电酒后,无证,闹市飞车,一死两伤!
新年临近,义乌频发酒后驾车造成的严重交通事故
前天凌晨3点多,义乌一个17岁的小伙子酒后无证驾驶一辆商务车在闹市区耍起飞车,结果车子冲上人行道,连续撞断一块广告牌、一杆路灯和一根水泥电线杆。
车后座一名搭顺风车的女子飞出车外当场死亡。
义乌交警提醒说,临近年尾,酒后驾车现象又呈高发趋势,希望广大司机能做到遵法行车,酒后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无证驾驶造成一死两伤
在义乌拉黄包车的夏师傅目睹了这起事故的经过。据他介绍,当时是凌晨3点40分左右,一辆商务车突然疯狂地冲向人行道,连续撞断广告牌、路灯和水泥电线杆后折转方向,硬生生撞上路边一间店面的卷闸门后才停止。
车后座一名女子飞出车外当场身亡。路边还有三名行人被飞溅的碎片扎伤。
据夏师傅回忆,开车的是一个年轻小伙子,车里还坐着一名中年男子,两人都受了伤。
商务车被撞得不像样子,中间都折弯了,玻璃碎了一地。
“这辆车速度很快,时速起码在100公里以上。开着开着就往边上冲,司机可能喝多了酒。”目击者说。
据义乌交警介绍,肇事的小伙子姓杜,河北人,今年才17岁,父母在义乌经商。
那天晚上他偷偷驾驶父亲的商务车出来玩。车上的一男一女原先跟他并不相识,是在酒吧喝酒时认识的,回去时搭顺风车。
虽然杜某的血液酒精含量测试结果目前还未出来,但警方基本可以肯定他是酒后驾驶,而且无驾驶证。
撞车的双方都曾喝过酒
血淋淋的教训还不止这一起。就在前几天,来自福建的陈某及另一名同乡也因酒后驾车丢了性命。
民警赶到现场时,陈某的手机正好响起。打电话的是他远在厦门的女儿。得知父亲遭遇不幸时,他女儿当场就哭了起来。
肇事汽车的驾驶人田某来自吉林,在义乌一家外贸公司当翻译,驾驶证考出来才一个多月。
当晚7时,他和两名韩国人及几个朋友在一家韩国料理店聚餐。据他说,他只喝了一瓶啤酒。
3个小时后,他驾车打算到义乌机场接客人。行经事发路段,他看到一辆摩托车从路口冲出来,立即向左打方向避让。
但由于车速快距离近,田某的车子还是撞飞了摩托车。摩托车上的3人被甩了出去。
这辆摩托车的司机就是陈某。当晚他请了两名福建老乡吃饭,席间喝了一些泡过中药的高粱酒。
后来,他打算带两人回自己的暂住地休息,没想到半途遭遇车祸。
打击酒后驾车形势严峻
2007/12/28
“昨天晚上,我们设卡进行专项检查。结果发现11个司机涉嫌酒后驾驶,其中有两人涉嫌醉酒驾驶。虽然我们一再宣传和提醒,但形势比较严峻。”义乌交警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这几天将开展连续行动,打击酒后驾车现象。
据处理事故的交警介绍,义乌这几起事故中的驾驶员都是超速驾驶,加上喝酒后驾驶员的判断力和反应力减弱,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酒后驾驶、超速驾驶,这些违法行为不一定会出事故,但肯定容易引发事故,不能麻痹大意。”交警部门提醒广大驾驶人,临近年尾,走亲访友各种应酬逐渐增多,但千万要牢记:酒后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别让喜事变悲剧9月26日夜9时许,沈阳交警发现一辆黑色红旗轿车从一家酒店驶向马路并在双黄线上违章掉头,交警及时查扣该车,违章者是沈阳某区交通局副局长。就在交警准备调查了解时,违章的副局长突然撒腿逃跑,几位交警急上前拦住。这时,副局长急忙用手中的档案袋遮挡面部并声称自己患有癌症,不要拉扯自己。最后在酒精检测仪的检测下,确定他为酒后驾驶。直到坐进警车,他还在求情:“刚才不是有意逃跑,是怕寒碜,我的确喝酒了。”他在警车上痛哭流涕,后悔不已,等待他的是处罚。
这个交通局长的行为可气又可笑,明知酒后驾车违章,被交警发现后认罚就是了,可他竟然撒腿逃跑,还假装癌症病人,这也太拙劣,太没风度了。酒后驾车已是错误,违章后逃跑则是错上加错。倘若是别人这样做,也许还可以解释为不懂交通法规,解释为酒后失态,可是,违章者是交通局副局长,这无论如何是解释不通的。知法犯法、执法犯法,这样的领导并非个别,有的违法乱纪行为更为严重,并且还不像这个交通局副局长在违章之后尚有羞耻之心,还用档案袋遮遮脸面。
好在他的违章没有酿成严重交通事故,没有伤人,否则,后头还不知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他的违章令人捏一把汗,还使人想到,这样的交通局长能管好交通吗?事实是,确有这样的交通局长在管交通,正像有些卫生局长很不讲究卫生、教育局长很不重视教育、法院院长很不遵守法律。
更严重的是,有些本应懂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本应执政为民的党政领导干部包括高级领导干部,却不去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去代表个人的根本利益,甚至连老百姓的保命钱都敢动,比如最近公布的严重违纪的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要说陈良宇,谁能说他不懂党纪国法?谁能说他是“法盲”?可他就是无法无天,横冲直撞挑战党纪国法,这有点像那个酒后驾车的交通局长非要在双黄线内掉头。当然,交通局长是“小巫”,陈良宇是“大巫”,事情的性质也不同,陈良宇也不是“酒后”,这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中央关于查处陈良宇的决定代表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古人在表达对“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现象的愤怒时,在慨叹人间不公、苍天无眼时,有个说法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今天,如果说沈阳那个喝酒驾车的交通局长只是一个小小的“窃钩者”,那么,按陈良宇的身份、地位,他与古代所说的“窃国者”有一比,同历史现象所不同的是,沈阳这个交通局长不会被“诛”,上海的陈良宇也不会再“侯”了。中国毕竟在发展,社会毕竟在进步,该受惩罚的人必定要受惩罚。